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39558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0
《初中数学如何创设情境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数学如何创设情境教学 摘要: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兴趣和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教学;创新意识;注意问题 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情境教学往往用在是一节课开端,或结尾,甚至是中间部分,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重要保证。本文从新课程教学理念为宗旨,加深认识教学情境的概念内涵,明确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意义,重点在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进行了探索,并指出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的问题,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一环。情境教学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
2、。教学情境使用范围很放,可以用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任意一部分。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兴趣和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创设教学情境的五种常用形式进行探究。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几种形式 1.导趣引思,创设引入新课情境 创设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学习的迫切需要,上课伊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 【案例1】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新课时,本人拿一张报纸作为素材,“大力士对折报纸”,究竟能对折几次,里面究竟有多少层
3、报纸?学生当场被魔术师般的表演吸引,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马上集中了注意力,从而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 2.设问导疑,创设探究新知情境 教师要善于提出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问题,探究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和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提升,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和谐统一。 【案例2】为了使学生巩固掌握“不在同一条直线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已知△ABC,谁能又快又准画一个圆使它经过三个顶点? 在此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确定一个圆,以及线段的
4、垂直平分线、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问题一提出,我发现原先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在积极地参与,很努力地画着,当尝试画出了一次、二次,不断调整圆心和半径,终于有学生尝试成功,但是他们并没有一次成功。经过多次尝试,有学生开始思考,必须先确定圆心和半径,才能画出经过三个顶点的圆。 3.联系实际,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数学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学会用数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 【案例3】在“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村委会在今年的收入很丰盛,
5、将给村民分红。假如收入100万,此时我希望村里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我(学生大笑),但是村里有很多人,收入与人数有何关系? 这问题一出,许多学生觉得这与自己密切相关,于是都会主动地思考,然后解决问题。可见一个好的情境,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学到有用的数学,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不断地尝试探究解决新问题。 4、以人为本,创设评价教育情境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关注人的发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态度和所取得的进展的判断,积极创设评价教育情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获得真实的成就感。
6、【案例4】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2x2+2(a-1)x+1=0有实数根,求a的取值范围。 对于此题,大多数学生会忽略这样的问题:因为方程有实数根,所以△≥0,从而得a≤0.5。对于这样的解答,教师本来准备这样评价:你把a≠0这个条件漏了,不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但这样的评价显然缺少鼓励与启发,为了使学生记得更牢固类似的错误。于是改为如下的评价:你已经得到了答案的一大半,思路也很清楚,再想想,当a≤50.5时,还要注意什么概念性的东西?这一评价内容的改变,既增添了鼓励的成份,又指出了回答的不足,暗示了思考的方向,显然较原来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5.画龙点睛,创设课堂
7、小结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固然重要,但课堂小结同样不可忽视。如果课堂小结恰到好处,可以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完美。 【案例5】在讲“切线的判定定理”第一课时,课堂小结只有两句话。即“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定理(切线的判定定理),发现了一种方法(连接半径为辅助线来解决有关证明切线的问题)。”这样的小结耐人寻味,只须寥寥数语,就归纳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起到了画龙点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