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语文:指向儿童互助成长的最大可能

共生语文:指向儿童互助成长的最大可能

ID:31438456

大小:113.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1-10

共生语文:指向儿童互助成长的最大可能_第1页
共生语文:指向儿童互助成长的最大可能_第2页
共生语文:指向儿童互助成长的最大可能_第3页
共生语文:指向儿童互助成长的最大可能_第4页
共生语文:指向儿童互助成长的最大可能_第5页
资源描述:

《共生语文:指向儿童互助成长的最大可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共生语文:指向儿童互助成长的最大可能  进入21世纪,基于对共生理想的追求,人们开始用共生理念审视当前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而形成了共生教育理论,推动了教育价值观的新变革。但经过深入教育实践,特别是进入课堂,我们发现教育实践依然深受工具性和功利性思想的影响,造成了本应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课堂教学各主体、各要素之间的冲突和排斥,使课堂教学难以发挥其作为一个有机共生体的应有作用,以致在教学中难以达成共生的理想。  鉴于此,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重点完成了三方面的工作:对共生教学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小学语文共生课堂教学主张;探索了小学

2、语文共生课堂的教学模式,构建了八种范式、明晰了四大环节,并进行了广泛推广。  一、内涵诠释:共生课堂的源起与思量  1.共生课堂:丰富具体的内涵。“共生”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首先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deVary)在1879年提出的。他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随着共生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共生”的思想和概念已不为生物学家所独享,逐步引起人类学家、生态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甚至政治学家的关注,一些源于生物界的共生概念和方法理论在诸多领域内正在得到运用和实施。“共生”10

3、,顾名思义,即共同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共生教学,就是追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激活与共生共长。个性、差异是共生的基础,求同、协调是共生的实质。  共生课堂可以演绎出诸多具体而丰富的内涵。从教学的存在形态看,共生课堂可以理解为“共同生活”,即要实现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从教学的终极关怀看,共生课堂可以理解为“互助互利”,即教学环节从“教学”走向“学教”;从教学的基本策略看,共生课堂可以理解为“共同生成”,即师生双方智情意全生命的和谐生长。  2.共生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五年来,我们从多个维度深入

4、探讨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在规律,研究语文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效性、综合性、审美性的统一,提出了“共生语文”的教学主张。通过主要问题的设计,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唤醒学生的生命。强化课堂共生意识,优化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活动的因素、师生互动的因素、文本细读的因素,有效提升了教学实践水平和效益。并通过召开共生教学思想研讨会、乡村百校行等在省内外进行宣传、推广。  二、实践探索:共生课堂的教学模式、范式及环节  1.共生课堂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生长而教。我们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的生长发展规律进行紧密联系,本着“以学定教、先

5、学后教、能学不教”的原则,积极构建了共生语文课堂融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流程图(见附)。  2.八种范式:让课堂生态呈现。八种范式即“10走近文本,实现学与思的相长共生;走进文本,凸显言与意的融合共生;跳出文本,体现情与理的和谐共生;再回文本,呈现象与境的协同共生;超越文本,构筑心与智的互动共生;紧扣文本,建构形与神的依存共生;感悟文本,搭创理与趣的相容共生;领悟文本,组建文与情的同构共生”。  实施“共生”教学,落实八个关键词。一是“学思”。即无思不成学,有学必有思;课中脑不闲,多问“为什么”。二是“文情”。即文由情生,情

6、重生文。教学从语言文字、写作特点、内在意蕴入手,力图在“文情”共生的语境中静下心来,带领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三是“象境”。即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展示作者的思想、观点、认识,表达作者的情感。教学中用力刻画意象,写好实境,“化象为境”。四是“情理”。即教学中,教师不应匆匆忙忙得到学生的正确答案,而要带领学生感悟文字背后的情感、气韵、意味,悟出文本内在真意,还语言以生命,形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共生共长的学习过程,力求课堂入情入理、情理相融,实现情与理的和谐共生。五是“心智”。即教学需要处理好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和回归文本之间的关系,拓展来

7、源于立足文本的深入细读,实施于超越文本的远见卓识,收效于回归文本的目标指向,其结果是为学生构筑心与智的互动共生释放极大的可能空间。六是“言意”。即教师要和学生一同通过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深处,实现言与意的转换,进而构筑言意共生的双赢局面。七是“形神”。即形则文本,神则策略。教师对教材独到的见解,对文本适度挖掘,精辟分析,甚至于细微之处的放大、延伸,这是神似,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具体操作。教师的操作,就是共生教学的“形”之所在。八是“理趣”。理趣是构建精神家园的重要元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课文内

8、容作为素材,把理性与趣味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准着力点,把课文语言的“浅”和内涵的“深”10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共生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