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可能生活

儿童的可能生活

ID:30546869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31

儿童的可能生活_第1页
儿童的可能生活_第2页
儿童的可能生活_第3页
儿童的可能生活_第4页
资源描述:

《儿童的可能生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儿童的可能生活  摘要:儿童的可能生活是一种合乎目的性、理想性的生活,儿童可能生活的得以实现有利于丰富儿童的现实生活。儿童可能生活的存在及表现启发我们努力为儿童创造更多的可能生活,促进可能生活与现实生活的转化,实现两者的平衡,最终让儿童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生活。  关键词:儿童可能生活现实生活  一、儿童可能生活的存在  儿童是一个具体的人,是一个现实的人,因此儿童的生活是在一定的背景和空间下发展的。但是儿童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是具有无限发展潜力和可能的人,这就决定了儿童具有现实以外的可能生活。儿童可能生活的存在就需要我们格外关照儿童的“可能生活”,建构并实现可能生活

2、。  赵汀阳认为:可能生活可以定义为每个人所意味着去实现的生活。由此得知,儿童的可能生活就是儿童所意味着去实现的生活。可能生活是现实世界所允许的生活,但不等于现实生活。可能生活对儿童的生活具有内在的价值。这种可能生活不是成人给定的生活,而是需要创造的生活,既需要成人创造,也需要儿童自己创造。  二、儿童可能生活的表现  (一)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创造可能生活4  游戏是儿童的工作,也是儿童的生活。所以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生活就是游戏的生活。通过游戏,儿童可以进入可能生活的世界。儿童通过游戏,可以不断学习生活的各种规则,并不断创造和建立各种规则。在游戏中,不管是成人还是儿

3、童,他们的体验都是快乐的。因此游戏也帮助儿童与成人建立了一种亲密关系,这也使得成人更加乐于在游戏中帮助儿童创造更多的可能生活。  (二)生活的可能是儿童幸福的前提  教育历来宣称自己以关注和达致儿童的美好生活为己任。那么教育如何为儿童的生活创造可能呢?人的发展具有非特定性。一个儿童从出生来到这个世界,就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空间,这就为教育提供了可能性。所以儿童是可教的,儿童生活是可创的,那么教育就要确保儿童拥有一个开放的生活空间,为儿童创造各种各样的可能生活,把可教与可创统一于儿童,从而为儿童营造种种幸福体验。因为生活有多少可能,儿童就有多少幸福。  (三)“占有式”的爱

4、封闭了儿童的可能生活  “占有式”的爱是成人世界对于儿童的不健康的爱的典型代表,如果我们不仅仅把儿童当成一个生物性的人,而把儿童当成一个既有生物性又有社会性以及精神性的人,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儿童不是一个既成性的个体,而是一个生成性的个体,更是一个具有创造性进化的个体,因此儿童具有未开化性的空间。如此一来,儿童就拥有比成人更大的创造性空间以及更多的生活可能性。但是,从生物学角度看,“占有式”的爱把儿童当做一个“屈从性共生融合体”4,还把儿童当成一种静止的占有物,主要表现在成人要求儿童成为他们自己的影子,或者希望儿童完成自己的未了之愿,甚至不从根本上关心儿童,而是不断给儿童

5、的生活以及生命施压。这样的“占有式的爱”,不仅封闭了儿童的生活可能性空间,也挫伤了儿童的生命感乃至儿童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如何实现儿童的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平衡  (一)想象可以实现儿童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平衡  儿童通过想象可以把可能生活变为现实生活,具体表现为儿童把自己内心的梦想播种为外在现实,又依靠外在现实把内心的梦想变得更加强大和丰富多彩。迈利特?阿克罗在一篇题为《作为创造性超越的想象》中写道:“想象不仅能打破日常现实的界限,作为这种现实的展开而向外寻找一个没有尽头的乌托邦;想象也同样具有打破内在界限的能力,它蕴含着巨大的改变潜能,能改变我们自身和我们周边的

6、现实。”由此可以看出,想象把人的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联接起来了。如果把儿童作为主体,则可以这么理解:儿童通过想象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联接起来了,想象可以帮助儿童创造并构建自己的可能生活,并让这种可能生活变为现实生活,又让这种现实生活变为更有价值的可能生活,以实现儿童生活的最终平衡。  (二)把“百草园”还给儿童  鲁迅笔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鲜活地体现了儿童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在百草园里,儿童可以自由翱翔,可以无拘无束,可以率性而为,可以事事有收获,这样的生活才是儿童自己的生活,也是儿童的一种可能生活,只要成人愿意配合,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空间,儿童就可以实现这种可能

7、生活。而当下儿童的部分现实生活与“三味书屋”4的生活非常类似,这种生活实际上是儿童的异己生活,这种异己生活是不尊重儿童天性的表现。那么怎样让儿童的这种“异己生活”变为“儿童自己的生活”?那就需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高于自然状态的生活,把“百草园”还给儿童;也需要我们用文化系统建立一个儿童生活的生态系统,为儿童提供一个完整的由自然到文化的成长过程,从而实现儿童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转化以达到两者平衡。  (三)认可并大力提倡“后喻文化”,注重“三喻文化”的协调发展  目前由于“后喻文化”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和实施,所以如果要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