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肖邦”何以悲情对肖邦音乐之悲情内涵的听辨分析与读解

“悲情肖邦”何以悲情对肖邦音乐之悲情内涵的听辨分析与读解

ID:31422241

大小:65.74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1-09

“悲情肖邦”何以悲情对肖邦音乐之悲情内涵的听辨分析与读解_第1页
“悲情肖邦”何以悲情对肖邦音乐之悲情内涵的听辨分析与读解_第2页
“悲情肖邦”何以悲情对肖邦音乐之悲情内涵的听辨分析与读解_第3页
“悲情肖邦”何以悲情对肖邦音乐之悲情内涵的听辨分析与读解_第4页
“悲情肖邦”何以悲情对肖邦音乐之悲情内涵的听辨分析与读解_第5页
资源描述:

《“悲情肖邦”何以悲情对肖邦音乐之悲情内涵的听辨分析与读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悲情肖邦,,何以悲情?——对肖邦音乐之悲情内涵的听辨、分析与读解4芈悲情肖那,何以悲情?2010年第3期“悲情肖邦”何以悲情?对肖邦音乐之悲情内涵的听辨,分析与读解孙月内容提要:作者由研读《悲情肖邦》而引发通过听赏和分析作品探讨"悲情”内涵何以在肖邦音乐中体现,并试图在方法论层面思索音乐内涵在音乐学写作中的阐释.关键词:肖邦;悲情内涵所辨;分析;读解中图分类号:J605;J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70(2010)03—0044—05本文由于润洋先生论文《从海德格尔阐释梵?高的(农鞋)所

2、想到的》(2002)为引,以于润洋先生专着《悲情肖邦》(2008)为主要研读文本•通过对作品的听赏和分析,探讨有关"悲情''内涵在肖邦音乐中的体现,以及音乐内涵在音乐学写作中的阐释等问题而引发方法论思考.关于''悲情"内涵在肖邦具体音乐作品中的体现,通过对作品特点的梳理和归纳得出三个方面:1・"悲情''是一个音乐风格范畴;2丁悲情"在精心的结构布局与艺术处理中体现;3.”悲情”是浪漫主义气质的彰显.首先,”悲情”是一个音乐风格范畴•在肖邦的音乐中,”悲情”常常是音乐作品的基调.我们在看到《悲情肖邦》的目录

3、内容时可以发现,于先生所选的这24首作品中,小调作品竟占有22首之多,比例相当大,这不能说只是偶然的巧合•我们知道,调性对音乐的基本性格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大调通常表现明朗,欢乐等情绪,而小调则更多用来表现阴沉,忧伤等.当然,仅凭调性來判断风格基调是过于粗浅的.凡是采用小调的作品,不一定都具有悲情性质.然而,肖邦之所以大量采用小调来进行创作,是因为这种音乐语汇能更好地将作曲家心中的情感抒发出来,在音乐形态上可以指认出小调调性,但其内在则是一种悲情力量使然•”悲情”作为一种风格范畴,除了在音乐技法方面有某些规

4、律可寻以外,也受到历史民族文化因素的影响,成为一种特定的审美经验•如肖邦的《b小调谐谑曲》(Op.20),在于润洋先生的评价中,标志着肖邦从华丽风格转向悲情叙事的一个转折•也就是说,肖邦音乐创作中的悲情风格通过这个作品刚刚开始确立形成•从感性接受的角度来讲,如果给这24首作品进行一个悲情程度由强到弱的排序,这首作品很可能会是岀现在名单末尾的位置上•这就给了我一个提示,即便”悲情”并不是这首作品的最显着的音乐风格特征,我如何去从这个作品中听到”悲情”因素.听过以后的感觉,此曲虽然张力不小,但也确实像不少同学

5、所感受到的那样,悲情的特质并不十分明显•这就让我想到了另外一部作品,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于是对所谓的悲情就有了另外一种看法•在中国人的情感收稿日期:2010-01—10作者简介:孙月(1982—),女,上海音乐学院2008级音乐美学方向博士候选人(上海200031).音乐艺术”悲情肖邦”何以悲情?45——体验中,”悲”常常是一种接近于”哀怨”的状态,一种偏阴柔的”悲”,如”悲悲凄凄”,如”断肠”,在音乐上就是一种近乎”哀鸣”般的声音,如《二泉映月》,《江河水》.而在西方人的情感体验中r悲”更多接近'悲

6、愤丁悲亢丁悲壮”,是一种偏阳刚的”悲在音乐上则相对更外在,更奔放,更有动力.无论中外音乐作品,上述提到的作品都是属于”悲情”范畴的,但若细细比较的话,这两种"悲情”在色调上是有所差异的,从艺术理论的角度来说,即存在着风格差异•如果说这首《b小调谐谑曲》的诫情”特征并不十分显着,其主要原因有两个:(1)从音乐客体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悲情含量不高;(2)从接受主体的方面来说,听者对这个作品进行鉴赏和辨别的时候,忽视了风格差异的问题,以致对“悲情”音乐风格范畴的理解狭窄化•显然,第一个原因是以肖邦其

7、他具有”悲情”特征的作品为参照而得出的相应判断,这在于先生的阐述中已有所涉及•第二个原因是由不同历史积淀和中西文化心理上的差异所造成的音乐审美体验上的偏差,导致了听者对这一种悲情类型并不十分敏感•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对接受主体加以适当的调整,是可以有效避免因风格差异而引起的误解的•由此看来,于先生将这部作品作为《悲情肖邦》中的一个典型作品案例,是合乎情理的•肖邦以谐谑曲这个体裁来写作出一首悲情色彩的作品,他沿用了体裁原有快速三拍子的特点,但其情感内涵C经远远超过体裁本身所负载的轻松诙谐的性质•这部作品采用对比

8、三部曲式写成,两边是激烈动荡焦躁不安的悲亢状态,中间是平静柔和甜美安逸的暂时休憩•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一组固定的和声连接,即II,一V—I.首先出现在全曲开头,产生高亢的不协和效果,快速地引人正题•整个主题可以说是一个激流涌进的状态,到了第43小节,突然回应了开头的柱式和弦形态,以一种高低音问答的形式,配合反复疑问的音调,产生出一种忧虑不安,得不到答案的焦躁心情•经过数十个小节,又出现了开头的和声连接(第57〜68小节)•类似的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