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能力模型的高职人才素质结构研究

基于胜任能力模型的高职人才素质结构研究

ID:31418223

大小:10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9

基于胜任能力模型的高职人才素质结构研究_第1页
基于胜任能力模型的高职人才素质结构研究_第2页
基于胜任能力模型的高职人才素质结构研究_第3页
基于胜任能力模型的高职人才素质结构研究_第4页
基于胜任能力模型的高职人才素质结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胜任能力模型的高职人才素质结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胜任能力模型的高职人才素质结构研究  [摘要]文章在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现状及技能型创新人才内涵基础上,从胜任力、胜任力模型等基本理论出发,提出了基于胜任力的高职人才应具有的素质结构以及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对策。  [关键词]人才素质高职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043-02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增多上,更体现在对人才素质标准的提高上。因此,面对新的挑战,高职教育必须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人才素质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胜任

2、力模型理论强调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它不仅注重人才培养的外显知识和技能,更注重人才隐形素质的塑造,对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层次、改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专业技术更新不断加快,但人才的素质却没有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部分情况甚至令人担忧。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清  长期以来,高级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沿袭着一种过度偏重于基础教育理论的人才培养框架,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理论性教学,而在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欠缺,导致学生不能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6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3、思想过于功利  学校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为了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往往体现为不断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课程体系中,如更新课程名称、更换教材版本,但在课程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只注重学生修了多少门课、拿到了多少学分,而忽视了教学效果,甚至连考试也在走过场。这种功利性的思想,直接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管理机制过于僵化  传统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对人才培养的约束性过强,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偏重于教学文件的完整和教学秩序的规范,抑制了教学环境的创新以及教学风格的多样化发展,阻碍了师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高职院校人才评价方式有待完善 

4、 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评价思想方面比较混乱,评价内容过于简单,评价标准较低。在当前这种评价体系下,所培养的人才往往只是成为知识的考试能手而不是应用能手。  二、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概述  (一)胜任力的内涵  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计量或计数的,并且能够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二)胜任力模型内涵6  胜任力模型是指那些高绩效者与绩效平平者或低绩效者之间存在差异的特征的集合。

5、它是某个工作岗位或职业的绩效优秀者为成功而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胜任力要素的总和。概括而言,胜任力模型实际上是为某一特定的岗位角色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标准,反映了某一既定工作岗位中影响个体成功的各种重要的素质要素。  三、基于胜任力模型进行人才素质结构优化的必要性  (一)是高职教育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以市场对人才需求为指导,将高职教育与科技、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不断培养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为准则,为高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赢得空间。  (二)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  通过建立人才培养

6、素质的胜任力模型,区分并明确导致同一专业素质优秀人员与普通人员的存有差异的原因,从而为学生步入社会、胜任工作岗位以及取得优异绩效提供帮助,促进人才素质整体提升。  (三)为人才筛选提供参考  每所高职院校虽然所处的地理位置、文化传统、社会环境有所不同,但从事同一专业的绩优标准以及支撑该绩优标准的胜任力要求,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通用意义。所以,建立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专业人才素质结构,可为各地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比较提供重要参考。  四、胜任力模型对高职人才素质规划的启示  (一)高职人才培养必须注重综合素质6  胜任力更加强调的是人格、动机、态度和价值观等,

7、因为这些内在因素对于所培养的人才将来能否取得优异的工作成绩至关重要。然而,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并没有把学生个人动机、价值观以及工作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列入培养计划中,导致部分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团队协作、艰苦创业、敢于拼搏等方面存有欠缺。  (二)高职院校人才素质培养应分门别类突出特色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都是以教育学理论为框架,对具体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目标的描述过于宽泛,且不同专业在培养计划的制订上缺乏明显的差异性,专业特色不够鲜明。这就使学生在特定工作情境中,无法充分发挥专业能力和体现专业优势。因此,要使学生将来能够找到绩优的工作,就

8、必须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制订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未来工作量身定制专业人才素质结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