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导学艺术在历史课堂中的体现

设疑导学艺术在历史课堂中的体现

ID:31414201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设疑导学艺术在历史课堂中的体现_第1页
设疑导学艺术在历史课堂中的体现_第2页
设疑导学艺术在历史课堂中的体现_第3页
设疑导学艺术在历史课堂中的体现_第4页
资源描述:

《设疑导学艺术在历史课堂中的体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设疑导学艺术在历史课堂中的体现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核心。选择恰当的历史教学法,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面。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新课程标准下变“如何把学生教会”为“如何使学生学会”的任务,则成了每位历史教师孜孜以求的最佳选择。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设疑导学艺术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课堂中运用设疑导学,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设疑不当,“导”而无法,亦往往流于形式,误人费时。因此,探研课堂设疑艺术,也就是必要的了。

2、  一、设疑导学的类型  从运用知识的角度来看主要有:  (1)温故知新型。鉴于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升华,以及历史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温故知新型设疑导学广泛应用于各种课型。教师依据新授课的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就其关联部分恰当设疑,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升华。  (2)纵横比较型。通过对众多历史现象的比较,找出其异同之处,进而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一般说来,同时期不同地域或者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皆适合于纵横比较型设疑导学。4  (3)分类归纳型。实践证明,人们对历史事物的认识,总是由个别到一般。分类归纳型设疑导学,就是将同类型同性质的历史知识纵横勾联贯穿在

3、一起,便于把分散各处的相关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4)外引内联型。中学历史教材简单扼要,许多问题点到为止;加之史学研究时有创新,教材中某些观点、知识陈旧过时,如果教师仅限于教材,照本宣科,势必教者枯燥无味,听者兴趣索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及时更新知识,并用之于教学,提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指导学生多思善疑,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发展其求异性思维。  二、设疑导学艺术的运用  (1)授课伊始设疑――引人入“戏”。好的课堂教学,应始终以设疑――求疑――释疑的思维训练为主线。譬若好戏开头,鼓乐齐鸣,自然先声夺人。历史教学亦是如此。授课伊始,或创设疑境,或设置悬念,激

4、起学生学习动机,由疑到思,尽快入“戏”。  (2)重点难点处设疑――突破认知矛盾焦点。实践证明,无矛盾、无波澜的平铺直叙,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使人昏昏欲睡;而“满堂问”又会使神经过于紧张而变得迟钝,因此,设疑不可过滥,要设在点子上。教材的重点难点恰是教学重心所在,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于此设疑,可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情绪高涨、智力振奋,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教材的衔接处设疑――完善知识链条。通篇教材,构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章、节、目之间,段落之间往往体现了知识内在联系。如果不揭示这种关系,很可能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影响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系统知识结构的形成。因此,教师在教材的4衔接

5、处设疑,或设问或反问,提醒学生注意,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4)枯燥乏味处设疑――平淡中见神奇。教材中某些知识,如年代、数字、地点、事件和观点等,既比较枯燥又属重要知识。教师应在此设疑,深化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活”课本,于平淡中见神奇。  (5)结果处设疑――意味深长的结束。一堂好课,既有好的开头,中间有一两次高潮,也应有好的结尾。设疑不失为结束课程的一种好方式,设疑使其词已尽,意无穷。教师应在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既使新旧知识有机紧密关联,又激发学生的新的求知欲,为下次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应注意的问题  (1)要相机而宜,

6、切忌“满堂问”。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发展学生思维,而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设疑导学,要求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抓住契机,问到“点”上。提问次数要适当,不能把设疑导学误解为协调课堂机制、追求“轰动”效应的手段,不分主次“满堂问”。此外还要因人施问,力争每个学生都思有所获。  (2)要启发诱导,切忌教师代办。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向学生奉献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真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实际、情绪特征等,善于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当学生有了求知的要求后,不能用生硬灌输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而应积极地启发诱导。填鸭说教、揠苗助长只能损害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求异

7、性思维的形成。4  (3)要蕴有新意,切忌平淡无奇。教师提出的问题,就是学生未知而又可知的。如果全是学生已知的东西,自然引不起求知的欲望;如果完全不可知,则无法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识模式与之联系和组合。教师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观察、钻研教材,将现有的知识结构重新调整组合,提出富有新意的问题。  (4)要难易适度,切忌偏难偏易。课堂设疑如果偏难或过易,都不会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往往造成“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或使学生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