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14057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由司马谈临终遗言说开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由司马谈临终遗言说开去 前不久,听了一堂题为《司马迁发愤写》的研究课。学习第二段时,几个学生朗读了司马谈的临终遗言:“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他们朗读吐字清晰,铿锵有力,分别强调了“千万”“平生”等词语,读出了司马迁父亲的意愿之强烈。教师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是,这句话的提示语是“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试想,一个垂暮老人在“临终之时”还能慷慨陈词吗?再结合“泪流满面”一词,我以为本句话的朗读应该是低缓而悲伤的。这与司马谈完成史书的强烈愿望并不矛盾,因为有理不在声高,有时,低沉的
2、语音加上适当的抑扬更是一种强调。要做好学生阅读的引领和点拨工作,首先要求教师深入理解和把握文本,准确解读文本,这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那么,教师该怎样在课前“潜心会文”呢? 一、丰富知识储备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需要具备大量的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美学等知识。如《英英学古诗》中的《静夜思》,是李白脍炙人口的诗歌之一。可是,一些教师却常常因为缺乏钻研而造成教学失误。诗歌第一句“床前明月光”的“床”字,很多人理解为人类就寝之床,从而误导了学生。只要稍作研究便会知道,古汉语中“床”4字有三个义项:第一,供人坐卧的器具;第二,安放器物的坐架;第三,井上围
3、栏。如果教师准确理解了它的意思,便可在学生望文生义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李白在床上睡觉前看到了月光,又如何能“举头望明月”呢?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再告诉学生此床为井栏即可。 当然,不可能人人做到完全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唯一的途径就是终身学习。 二、了解作者生平 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每一篇文章都是由活生生的人写作而成,无论是状物、叙事、记人,抑或写景,文章中总难免会糅入作者的主观情感。因此,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乃至生平,对于更深层次地解读文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夹竹桃》是
4、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内容有三点:夹竹桃相映成趣,十分漂亮;夹竹桃花期长,具有韧性;夹竹桃引起了我许多幻想。文章重点在于“韧性”二字。倘若教师问:为什么说夹竹桃是季老“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学生一定会用文章最后一段作答:“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这句话在文中总结了全文,这样的回答显然十分准确,但笔者却以为仍不够人文和深刻。 季老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但在“文革”期间却数次受到批斗。他曾在文中写道:“我现在在被批斗方面好比在老君八卦炉中锻炼过的孙大圣,大世面见得多了,小小不然的我还真看
5、不上眼。这次批斗就是如此,规模不大,口号声不够响,也没有拳打脚踢,只坐了半个喷气式。对我来说,这简直只能算是一个‘小品’,很不过瘾,我颇有失望之感。”身处恶劣的环境,季老却仍然保持一贯的幽默、淡定和乐观。此外,季羡林在他的《病榻杂记》中曾力辞三顶“桂冠”:一辞“国学大师”,二辞4“学界泰斗”,三辞“国宝”。可见他谦虚和淡泊名利。在了解了季老的人生经历后,再读文章就会别有一番感受。就看这一句吧:“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无论环境如何,夹竹桃总是绽放自己
6、,坚守自我,默默无闻,宠辱不惊。这不正是季羡林的人生写照吗?在学生了解了季羡林的生平后,学生对教师上述提问肯定会有更独特、更有见地、更精彩的回答。这样,学生对文本乃至写作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语文素养会得到更有力的提高。 三、把握编者初衷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之所以要突出“教科书编者”,是因为给学生读的文章要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据此,编者会对原文进行适当增删和调整。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教科书编者,引导学生阅读时不能偏离教材既定的价值取向。有一次听题为《月光启蒙》的研究课。
7、课堂临近结束之时,教师拓展出示了原文的句子,并深情朗读:“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4学生和听课教师均深受感动,在无比伤怀之中深化了对母爱的理解。但转念一想,教材中的《月光启蒙》回忆了小时候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神话故事、童谣、谜语等对作者进行启蒙教育的事情,表达了孙友田对母亲养育和启蒙之恩的美好追忆。本文蕴含着自然之美、民间文学之美和母爱之美,极大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8、而教师补充部分实为编者删去的内容,其伤感之情既非生活阅历尚浅之小学生能完全理解,又破坏了教科书原文中母亲的美学形象及文章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