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05381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9
《有效性教学实践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有效性教学实践初探 【摘要】以具体的一节课为例,从情景创设,小组讨论,概念图归纳等多个方面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性;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教学设计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没有较高的学生接受度,有效教学无从谈起。笔者以具体的一节课为例,尝试用多种方法,全方位多个角度着力来践行有效性教学。 1.教材分析 前两节已经介绍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本课是在了解前面知识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课堂内容的难度其实不大,死记硬背在短期也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如果利用有效教学的思想,让学生自主体验发现到
2、知识,会获得更加深刻的记忆。 2.教学策略 创设与授课内容结合度高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顺利导入到正式的教学当中来。给予少量提示,为学生发现知识搭建台阶,再结合小组讨论,把发现的原理更加科学的展示出来。利用概念图,把学生自主发现的知识系统整理出来,使得知识脉络更加清晰,回顾复习更加方便。 3.教学过程 3.1情景创设 教师投影一幅画“八仙过海”5,询问关于此画的相关信息。相传,八仙自王母蟠桃大会醉别而归,途经东海,但见白浪滔天,吕洞宾提议八仙各用一种方法过海东游。八仙各有不同的法器,所携带的法器各有妙用,各自使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成功过海,传为一段佳话。同学们仔细分析一下,他
3、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老师引导方向有两个:首先是他们知道海的具体情况,采用一般方法难以直接渡海;其次他们也知道自己的特点,“八仙”都有自己的法器,有着自己自身的过人之处,采用了针对性的方法成功渡海。这个结论启发很大,今天的课上研究的内容和这个就有很密切的联系。 3.2话题的延伸:第一次讨论展示 3.2.1情景转换 若干小人(各种不同物质)聚集在一堵围墙(细胞膜)前议论纷纷,探讨如何才能进去或出来?要想进去或者出来必须“知己知彼”,请利用课本资料,结合小组的讨论完成下面两问:①阅读课本上的文字,找出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各种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②结合提示,分组讨论出
4、该物质因为有什么样的特点才这样进出细胞膜的。 3.2.2提示和分组 教师提示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①物质的大小(分子量)。②物质的溶解性,特别是在脂质中的溶解性。③是否带有电荷。④是否是细胞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5 第一组的同学讨论细胞膜和CO2,第二组讨论葡萄糖和胰岛素(蛋白质),第三组讨论氨基酸和入侵的病菌,第四组讨论Na+和酒精。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积极引导,使得发言更有针对性。 3.2.3交流展示 每组学生在充分利用课本文字、投影提示、教师、以前固有的知识基础等全部力量来解决问题后,推荐一位发言人来讲出本组的观点。 细胞膜的特点:磷脂双分子层的基本骨架,其上有多种蛋
5、白质处于骨架的不同位置,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大多可以运动。 CO2:分子量较小,能从磷脂双分子层的间隙“挤”进去。 葡萄糖:分子量较大,镶嵌在膜上的特殊蛋白质协助它顺浓度梯度进入。 胰岛素:分子量很大,先在细胞内部形成囊泡,在和细胞膜融合排出。 氨基酸:分子量较大,不能“挤”进去,只能借助膜上的载体蛋白质,(在消耗能量的情况下进入)。 入侵的病菌:个头巨大,能够在细胞膜表面形成凹陷的小囊,包裹后进入。 K+:分子量较小但是离子,不能“挤”进去,只能借助膜上的载体蛋白质,在消耗能量的情况下进入。 酒精:分子量较大,但是能溶于脂质,可以顺利进入。 3.2.4总结归纳 各种物质就
6、像“八仙”一样,各有各的本领,有直接进出的,有借助膜上蛋白质的帮助进出的,有不仅借助蛋白质还消耗能量进出的,还有要和细胞膜发生融合才能进出的。 3.3继续延伸:第二次讨论展示5 3.3.1概念图提出 前面讨论出的各种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各自都有各自规范的名称和特点,依据课本76页的概念图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要求:①增加图中缺漏的物质进出方式,②增加各种进出方式的特点,包括方向(浓度)、载体蛋白、能量。还是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完成后请部分小组在实物投影上作交流展示。 3.3.2交流展示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概念图。进行自由扩散的主要是小分子的物质和脂溶性的物质,进
7、行协助扩散的有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注:其他情况属于主动运输),进行主动运输的主要是无机盐离子和一些营养物质,进行胞吐、胞吐的主要是分子量很大的物质和结构。 3.3.3总结归纳 概念图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理顺基本知识之间的关系,是新课程下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上也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可见这一部分的确适合用概念图的方式总结学习,让学生来自我构建,自我展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课堂有效性。 4.教学反思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