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99597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洗尽铅华,回归本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洗尽铅华,回归本真 【内容摘要】随着语文课堂的返璞归真和阅读教学走向本真,语文课愈来愈呼唤“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味读味品味写味 “繁华落尽见真醇,铅华洗却见本真”,随着语文课堂的返璞归真,随着阅读教学走向本真,弥漫着“语文味”的语文课愈来愈成为人们心中强烈的呼唤,大有“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的兴叹!然则,何为“语文味”?程王崧舟在《好课三味》中细说道:“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程少堂先
2、生在《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一文中也提出了语文味主要包含三个要素:第一,要教出文体美和语体美;第二,要教出情感美;第三,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之美。概言之,语文味教学就是“美”的教学。 下面,笔者就如何使课堂飘溢醇香的“语文味”提出几点教学技巧,以供交流探讨: 一、书声琅琅有“读味” 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古老、最根本,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俗话说:“教学千法,读为本”。因此,教师应把“读”4作为开启语言宝库的钥匙,引导学生反复诵
3、读,深情演读,创造性美读,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升华情感,从而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笔者在教学郭沫若的《雷电颂》时,就对学生的朗读作了精心指导: 师:就让我们化身为屈原,戴着刑具,身着玄衣,目含怒火,独立寒江,满腔悲愤地开始诵读课文吧!读至第9至11段时要读得痛彻心扉,呼天抢地的恨;读“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这部分语段时,要读出“生之呐喊,灵之颤动”的强烈渴望;当读到“婵娟她也被人押进了龙门”时要有欲哭的调子,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演读时切记配
4、合上相应的语调、表情、动作。 在深情诵读中,学生把握住了身受囚禁却刚正不阿的屈原形象,声音由先前的平和变得时而忧愤、时而高昂起来,而且读得那么投入,那么动情,读完后学生们脸上已满是泪水。 二、咬文嚼字有“品味” 朱熹说过:“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须是细嚼嚼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昧。”语文课的美就潜伏在语言文字的深处,教师应引导学生咀嚼语言,推敲语言,品味语言,带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精微隐秘的深处,
5、反复体验文本的丰厚内涵和艺术表现力,特别是对一些“牵一发”而足以“动全身”的关键词、句、段,要细读细品,读出文本的精气神,品出文本的底蕴和过人处,才能使之真正品出语文味,感受语文美。 例如,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时,我以“闲”字设疑,让学生“咬文嚼字”4,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和众多信息,苏轼的旷达本色便显露无遗,跃然纸上。 “含英咀华品真味,吟咏体悟吸精髓”。语文课堂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咬文嚼字,语文的味儿才透过纸张的缝隙,弥散在孩子的心灵。 三、扎实练笔有“写味” 语文学习,说到底其实是两条
6、腿走路,一条腿是读,另一条腿是写。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读书若不评点,不批注,不摘抄,只算得是泛泛的读书,难有深刻的独特的领悟。我们在阅读课上,要经常训练学生把圈点批注的独特感悟写出来,把自己喜欢的文段摘抄整理下来,逐渐让精炼、优美的表达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例如,在学习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后,我曾设计了这样一道写作训练:读了这篇课文后,假想你就是那棵奄奄一息、不愿倒下的胡杨,你伸出求救之手在诉说着什么,请写出此刻你最想说的话。有学生写道:人类啊!清醒一点吧!你们今日所做的一切,终
7、有一日,大自然会一分不少的返还给你们!你们必将承受自己亲手屠戮所酿造的恶果,那茫茫沙漠即将成为你们通往地狱的黄泉路;还有学生写道:救救我们吧!救救大自然,救救我们共同生存的家园吧,更救救你们那一颗颗早已盲目的心啊…… 写作环节的训练中,学生们一个个感同身受,有感而发,感情强烈,又富有启迪,在训练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语文素养。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写结合中语文味才显得真真切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语文味”
8、的最终本质是4“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诗意美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回归,“自由境界”是语文味教学的生命指向,是生命的最高形态。因此,“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富有“语文味”的学习,将引导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馨香,感悟言语世界的奥秘和真善美的真谛。 让“语文味”在我们的课堂诗意地飘荡吧,那样定将创造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优美意境! 【参考文献】 [1]程少堂.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J].语文教学通讯,2001(8). [2]王崧舟.《好课三味》. [3]王爱华、曹春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