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笔下湘西形象的集体无意识解读

沈从文笔下湘西形象的集体无意识解读

ID:31397830

大小:10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9

沈从文笔下湘西形象的集体无意识解读_第1页
沈从文笔下湘西形象的集体无意识解读_第2页
沈从文笔下湘西形象的集体无意识解读_第3页
沈从文笔下湘西形象的集体无意识解读_第4页
沈从文笔下湘西形象的集体无意识解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沈从文笔下湘西形象的集体无意识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沈从文笔下湘西形象的集体无意识解读  摘要:集体无意识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沈从文文学创作内容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乡村生活的描写,一类是对都市生活的叙述。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沈从文所展现的具有独特意义的湘西世界,解读深藏在文本背后的集体无意识内容。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沈从文湘西人性神性悲哀  集体无意识不像个体无意识那样依赖个体经验而存在,它不是一个人的心理财富,而是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在艺术创作方面,

2、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中积淀着的原始意向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一个象征的作品,其根源只能在集体无意识领域中找到,它使人看到或听到人类的原始意向。而艺术家就承担着在艺术创作中还原体现在人类历史深处的集体无意识的重任。6  沈从文创造了两大类湘西形象:一类是青山绿水的自然形象,一类是在不变的自然中世世代代生养下去的人物形象,而人物形象又包含五类:在风日里长养着的如翠翠、夭夭一般的女性形象;以水手和妓女为代表的社会底层人物形象;乐善好施,扶困济贫的乡绅形象;作恶多端的恶霸形象。沈从文正视种种生命的可能,谱写了一支田园牧

3、歌,不仅为人性建造了一所希腊小庙,更在无形中触摸到了深深扎根在民族早期社会生活遗迹中的集体无意识力量,还原了一个充满人性和神性的湘西,一个悲哀的世界。  一、人性湘西  沈从文描写的湘西乡下生活的人性美是他前二十年来的个人生命体会,然而还应存在一种超越个人的集体无意识支配着作家的创作,这种集体无意识就是古往今来在乱世之下对美的精神探索。  从《边城》中与世隔绝的边陲小镇,到在《长河》中已受“现代”侵蚀的乡村生活,“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虽没能继续写完,但是作者想要保留的关于人性的美,却是写到了的,不论是如画

4、般梦幻的边城,还是“现实”的吕家坪,湘西的自然风物从来都没有变过,这里是浮在水里的鱼儿,那里是触目的青山,还有散发在乡间纯净的空气,人家也都在桃花处,在这样的自然里生息的人别说是水手乡绅,“便是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一切都在纯真中长养,朗目且光明。乡下人凭着一份习惯,自然地生活下去,《长河》中更因有了“现代”的对比,而显出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同样的,在小说《萧萧》中,人性在封建礼教面前取得了最终胜利,整篇文章态度宽和,情节舒缓,听得见山歌在唱,看得见夏日繁星,做得了爽快的梦,生机的自然加上淳朴的人性,

5、构成了这篇文章中所展现的湘西形象的主调。  而这一切都是与民国时代中国其他地方格格不入的,那时战事不断,民不聊生,沈从文把视线投向了自己的故乡――一个尚未被近代文明沾染的世界,来进行他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探索。正如先秦春秋战国和后世魏晋南北朝时期,“广漠之野”“至德之世”和“大同世界”6的提出表达了先秦诸子对虚幻美好世界的向往,到了魏晋又有陶渊明发明了一个让中国人魂牵梦萦上千年的“桃花源”,直到现代沈从文找到了湘西,形象虽具体,但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之下,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沈从文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6、的作家,他明白“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刻意追求一种文学形式上的美,而是顺其自然还原一个充满了自然美和人性美的世界,他笔下的湘西形象,平和、自然且安静从容,虽不加过分渲染,却把美都写尽了。沈从文在无形之中深受中国历代对美的精神探索的集体无意识影响,在对湘西形象的写作中实现了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追求。  二、神性湘西  沈从文虽注重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塑造,但并不避讳遗留在湘西的各种人文风俗,相反他笔下的湘西形象是充满着人神错综的神性色彩的。沈从文这样阐释当地的道德体系:“地方统治者分数种:最上为天神,其次为官,

7、又其次才为村长同执行巫术的神的侍奉者。人人洁身信神,守法爱官……一切事保持一种淳朴习惯,尊崇古礼……”这是一个不受伦理道德支配的湘西,他们有自己的原始道德体系。在湘西,惊蛰节做荞粑吃、寒食清明上坟、端午包粽子、中元节上盂兰盆会、八月敬月亮……这一切都是毫不怠慢的,这种对神的敬畏与“迷信”表现在行为上就是一种自我约束,也正是从这种单纯的行为上得到一点“节日的解放欢快和严肃心境”。然而这种对神的极端敬信也近而演变成人神错综的悲剧,当地妇女生活实为困苦,以神为对象,形成一种变质女性神经病,不论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

8、都对神力极端敬信,在平常生活中因挫折苦闷而寄情于神,最终陷于发狂呓语境地,于是也就有了“蛊婆”“女巫”“落洞”这一类宗教迷信。人在人间无可爱悦,就爱上了神,“6在人神恋与自我恋情中消耗其如花生命,终于衰弱死去。”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子形象大多如此,对情感懵懂,对生死意识淡薄,将神作为精神慰藉,把一切都交给命运,而这也正寄托了湘西人民试图摆脱现实生活,到达虚幻彼岸的愿望。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存在来自于遗传,“它组成一种超个体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