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97334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化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化策略 【摘要】小学语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接触语文知识的最初阶段,并且也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黄金时期,正因如此,语文教师就非常有必要运用恰当的课堂教学策略,以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语文教学经验,浅谈几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如有不正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关键词】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有效策略 新课程要求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水平的同时,更加重视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语文运用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诗词鉴赏能力以及提高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等,在很
2、大程度上来说,这些能力的提高就标志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当对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语文运用能力引起注意来。 一、以辩论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在当今时代下,某人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交际圈的大小,而交际圈的大小更决定了其人际关系的好坏,因此,无论是从考试的角度或是从小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目标。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网络,使学生能在各种团队合作活动中表现的更加出色,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崭露头角。为了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3、,教师可组织开展主题辩论会,以提高这种能力。4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少年闰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选择的话,你们是选择做闰土还是做文中的作者?”有的学生说:“我要做鲁迅先生,因为他见多识广、博览群书”也有同学说:“我向往闰土那样的生活,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既然形成了对立的观点,那么就有辩论的可能,教师可以围绕这个论题,让学生好好的辩论一番,如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小学生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 二、以媒体技术促进鉴赏能力提高 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是我们
4、中华民族文学历史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其有着很重要的继承和发扬意义,小学生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作为我们民族的未来,他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将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开展古典诗词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诗词鉴赏能力必不可少。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普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因其超强的信息整合能力和完美的人机互动性而受到广大的小学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也正因如此,小学语文教师就更应当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小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的“清平乐?村居”
5、时,这是一篇由南宋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关于五口之家日常生活的词,作者借此表达了乡间的人情之美和生活乐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本篇文章时,可以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将词中的“茅檐、溪上、青草、翁媪、莲蓬”4等景象运用多媒体动画的技术形象生动的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同时,更加能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乡土风情和词中呈现出的清新、宁馨的风格,进而在此基础上提高小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三、以日记提高作文能力 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并且写作能力更是教学中培养的重点,因为,从考试上来说,每一次的考试中语文作文都
6、是卷面中最占分值的题目,另一方面,从应用的实践角度来说,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为促进其全面发展,让学生能够将这种能力更好的应用到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所以,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作文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这日记可以是写景的也可以是抒情的,久而久之,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日记习惯,并且这种习惯会伴随学生很长时间,有可能是一生,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会慢慢发现自己的写作水平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提升了很多。“滴水能将石穿透”,只要学生能够将这个习惯好好的坚持下来,熟能生巧,这个道理众所周知,笔者相信多至三到四个月,学生定能看到
7、明显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写日记习惯,坚持不懈,则提高写作水平将指日可待。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积极采取有效实践策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势在必行,但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并非一日之功,在采取上述有效策略之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应当积极开展语文辩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采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写日记习惯,进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如此方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雪芹.小学语文教学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4 [2
8、]金旭英.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曹利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