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95804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构建生活课堂 绽放品社魅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构建生活课堂绽放品社魅力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生活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设计的教学内容,传递的道德观念都是贴近儿童生活的。它特别重视学生有意义的生活,重视学生生活的内容,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 【关键词】体验;认识;感悟 新课程改革呼唤品德教学回归儿童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
2、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生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反映儿童需要。要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研究社会。这样联系儿童生活实际的德育才会有针对性,才是有效可行的。因此,品社课必须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学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品社课的教学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做到以下几个生活化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4。因此我认为一节课的导入很关键,它可以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感染学
3、生潜在的认识兴趣,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牢牢地被吸引住。导入时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实物演示、录像、音乐、游戏、猜谜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们在课的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学习《幸福家庭伴我成长》一课,我这样进行引入:大家请看,这是我的一张全家福。(课件出示图片)这就是我,我的性格开朗,我总愿意和班里的那些孩子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孩子们都很喜欢我。这位是我的爱人,他……瞧,还有一位是我的宝贝女儿,她……听了老师的讲述,你有什么感受?谁愿意起来说
4、一说?这个话题学生很感兴趣,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情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到课堂上来,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活动设计生活化 依靠知识的灌输和传递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是不能发展的,而是需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述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学生的能力才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提高。用它们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
5、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设计一些活动,比如:采访、调查、辩论、表演等,在活动中成长,让课堂充满活力。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时,课前通过采访、调查,感知了有那么多人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课上设计演一演、辩一辩等活动,让学生思考:没有了这些人,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学生自主地发表意见,有的说:“没有了交警,我好像看到有很多车都撞在了一起。”也有的学生说:“4没有了清洁工,我们就要生活在垃圾堆里了。”还有的学生说:“没有了我的爸爸妈妈这样的农民,我们每天就不能
6、吃到这么好的午餐了。”学生通过这个假设,体会到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是多么重要。分析、讨论:如学校门前俄黄路南端是新修的柏油马路,路两边四季翠绿、路灯明亮,清洁工人每天都把路面打扫得干干净净;校门前北端的路年久失修,无人管理,路面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给来往的行人和车辆带来很大困难。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讨论,体会清洁工人和修路工人用他们的辛苦汗水换来了我们的方便。还可以采访校长、老师的工作,既让同学感受这些工作人员的辛苦,也让他们反思自己的表现,在这样的生活化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每个行业的不易和存
7、在的必要性,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的提升。 三、创设情境生活化 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生活化知识来探讨、解决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要让学生把所学回归于生活,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生活化的情景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如教学四年级上册“超市探秘”主题活动,课件出示超市场景,让学生很快进入生活化的课堂,学生
8、主动汇报交流课下调查、统计的不同商业场所购物人数的情况,发现许多人喜欢到超市里买东西。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许多人喜欢到超市里买东西呢?带着这一现实生活化问题,孩子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探究。探究超市的秘密,让学生感受不同行业的人们的劳动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并尊重他们的劳动。4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教育带来了新气象,也给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有待我们研究、解决。《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来源于生活,最终归宿在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学生才能得到最根本的提升。而所有的活动,如教学,他们都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