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94181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坚持、探究、超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坚持、探究、超越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已经进入“80后”了,也算是很幸运的了。我没有多大本事,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教书”,教语文。教小学,教中学,教大学,都是教语文。至于编写语文教材和语文读物,也都是从“教语文”延伸出来的,可以都归并为“教语文”这件事。 从教六十年,教了六十年语文,有什么体会呢?有,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点,坚持。一个人精力有限,能力有限,同时做几件事,不容易做好;认定一件事,只做这一件事,坚持下去,有可能做得好一点。半途而废,浅尝辄止,这山望着那山高,被利益诱惑,不安心本职工作,就很难有所成就。俗话说
2、,贵在坚持,只要坚持,行行可出状元。教书,是一件很普通、很平凡的工作,既然命运安排我干上了这个工作,我就认定我这块材料也只适合干这个工作。改革开放后,我有好几次跳槽的机会,都被我放弃了,一门心思就教语文,竟然教了六十年。虽然没有干出大成绩,但多少有点收获。 第二点,探究。做一件事,在做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去探究它。不要把教书看作是一种熟练工种,不要满足于驾轻就熟。要立志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教育家与教书匠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是否对教书这件事取探究的态度。我教了一辈子语文,对语文教学探究了一辈子。我经历过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和“
3、红领巾教学法”4,经历过六十年代上半叶的加强“双基”的教学,也经历过“文革”中的不要语文的语文教学,改革开放后,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各种语文教学改革。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我都干过。在干的过程中,我常常反省:这样做对吗?学生欢迎吗?他们有收获吗?语文课就该这么教吗?在探究中,不断有所省悟,有所改进,有所收获。 第三点,超越。超越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在虚心学习的前提下,超越别人;第二层意思是,在否定自我的基础上,超越自己。 先说第一层意思,在虚心学习的前提下,超越别人。我们要超越别人,前提是虚心学习。那种目空一切,对别人的成就视而不见或嗤
4、之以鼻的人,是不可能超越别人的。1978年,我在《湖北教育》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关于改革中学语文课教学的建议》,发出了全面改革(包括教材和教法)语文教学,彻底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状的倡议,提出了“多读多写,读写结合,少讲精神,加强自学”的主张,这在全国,可能是首倡。过了几年,即1983年,上海的钱梦龙先生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三主)和采用“教读式、自读式、复读式、练习式”(四式)的主张。我认真读了他的文章,也学习他发表的课堂实录,觉得很好,比我的主张更有理论内涵和宏观价值。我于是沿着他的思路想,在课堂上
5、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呢?我认为先有他的“四式”不足以体现他的“三主”。要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必须从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上下功夫。于是我提出了“变讲堂为学堂”的主张,即变“全盘授予”为“拈精摘要”;变“滔滔讲说”为“以讲导学”;变“默默聆受”为“研讨求索”4,这就从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处理教师的“讲”和如何处理学生的“学”三个方面入手,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结构。这就把“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具体化了,操作性也更强了。这算是一个超越吧。 再说第二层意思,在否定自我的基础上超越自己。我们不仅要超越别人,还要超越自己;
6、要超越自己,就要敢于否定自己,要以否定自己做基础。如我在“变讲堂为学堂”的改革中,曾经有“以思维训练为中心”的说法,那是学习了北京的宁鸿宾的“思维训练说”(语文教学要以思维训练为主)后提出来的,后来觉得不妥当。思维是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思维训练是各学科的共性,并非语文教学的个性,“以思维训练为中心”并没有抓住语文教学的本质。于是,我修正为“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中心”,后来又进一步抛弃了“以思维训练为中心”的提法,这算是一次自我否定吧。再如,我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变讲堂为学堂”以后,在全国造成了很大影响,应邀到各地讲学,得到了不少赞许之声
7、。但后来我发现,“变讲堂为学堂”4之后,只是从课堂教学结构上实现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但语文教学的个性问题,本质问题即语文课究竟教(学)什么,怎么教(学)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反省我的语文课有的比较成功,有的也不成功。对外展示的,大都成功;但我平时教的语文课,有的并不成功。又发现,成功者大都是语言因素抓得好;不成功者,往往是语言因素没抓好。经过好几年思索,终于发现,语文教学尚处在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误区当中,那就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的详尽分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和积累。我们应该组织和指导学生
8、学习语言,而不应该是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学习语言,要采用“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途径,要实施语感教学,这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学习语言论”(亦称“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