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93289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合作学习下的课堂模式转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合作学习下的课堂模式转变 近年来,基础教育又掀起了课改的浪潮,作为当下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我很庆幸,也很沮丧。庆幸的是自己可以在课改的浪潮中大显身手,沮丧的是课改课改就是改来改去,效果不佳。合作学习是此轮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词之一,也是我践行的重点。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对“合作学习”理念下的课堂模式转变有了点滴感悟。 一、由讲授的喋喋不休到合作下的倾听 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单方面的输出活动,学生被动的输入,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的课堂缺少学生思考的空间,教学自然也不会高效。我们必须要打破思考惯性,切实改变程式化的教学
2、,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最大地发挥思维的活跃度。好的教师一定会收起传统教学的“喋喋不休”,善于在课堂中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并把有价值的声音转化成“探究问题”,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价值,教师要积极引导、有效评价。4 例如,苏教版必修一中的《师说》,教师在讲授时,多数是循规蹈矩,从题解、作者、背景等说起,其中背景介绍多是从《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师道风尚,进而再谈《师说》。一位教师在导入《师说》时说魏晋以来学习风尚不古,韩愈写《师说》来勉励后学。有位学生在下面切切私语,当下学习
3、的风气也不是太好,怎么没有人写类似《师说》的文章勉励呢?显然这个学生对这样生搬硬套的导入以及当下的背景介绍是不太接受的。教师通过这个细节可以关注文章的最后一段,也就是《师说》的写作缘由。《师说》是韩愈所写,目的在于送给自己的学生李蟠,为什么送他《师说》这篇文章呢,一是勉励他学习,二是安慰他从师。然后教师再从“不拘于时,学于余”这个细节讲述历史背景以及魏晋以来的师道风尚,这样学生既可以接受,又可以深入理解。所以说,课堂中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教师都不能放过,也许就是学生随口的一句话就能激发出课堂最绚烂的火花。 二、由讲授的填鸭教育到合
4、作下的对话 中国传统的教育基本上就是此范式。这种范式下的教育不能锻造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反而把学生教育成刻板的、循规蹈矩的书呆子。当下课堂改革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在课堂上以师生活动为主体,教学设计以问题驱动为主线,课堂活动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标志。然而,这样的课堂需要在平等关系下进行有效的对话,有效的对话才是课堂成功的关键。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讲《早餐》这篇外国小说时,学生问教师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单一的吗?怎样正确地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呢?教师用对话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情节,再联系当下的“彭宇案”、“小悦悦”、“救不救、扶不扶”等社会现象
5、,折射出的主题应该是人与人之间要和谐、守望、关怀、帮助等;教师还可以用对话形式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的最后一段话“东方的天际这时正燃起一片火红的朝霞,我独自顺着那条乡间小路坚毅地向前走去……”来探究环境的作用以及“坚毅”一词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去品味这些典型的细节,再结合读者自身经历就会得到“耕耘就有收获”4的人生自信与前行动力。合作下的对话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勇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原动力,所以有效的对话才能做到课堂教学有效、甚至高效。 三、由讲授的陷阱设计到合作下的生成 传统课堂最大的弊病就是缺少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往往
6、多数教师在备课时,教学设计并不是预设,而是一个又一个“陷阱”,让学跳入自己设计的“陷阱”之中,再把学生拉出来。传统的教学设计缺少动态的生成过程,也缺少师生共同参与的程度,所以学生一节课下来常常感觉收获寥寥。为此我们必须改变当下的教学现状,追求有效甚至是高效的课堂教学。高效的课堂应该是以生成为标志,以问题为驱动,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勇于参与的生成过程。 例如,教师在讲授《师说》这篇文章时,有学生说:“‘不知句读,不解疑惑,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怎么这么不好理解?”教师可以引导他根据具体的语境梳理一下这几句
7、话的内容,并且把他调整到有条理。学生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得出:“不知句读,跟从教师,在小的方面学习;不解疑惑,不跟从教师,在大的方面丢弃”。教师应该再引导学生把主语添加上去,则得到“孩子不知句读,跟从教师,在小的方面学习;自身不解疑惑,不跟从教师,在大的方面丢弃。”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动态生成过程中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在语文素养上得到大幅度的提升。4 总之,当下的课堂教学正在悄然改变,一线教师正朝向课堂改革光亮处而努力实践着,以期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课堂教学改革不能一面倒地接受,更不能一面倒地拒绝,而是要懂得在课堂
8、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做到“去除糟粕,取其精华”。相信一线教师定能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做到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学校(226100)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