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对话,让阅读设计更趋有效

多元对话,让阅读设计更趋有效

ID:31392657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多元对话,让阅读设计更趋有效_第1页
多元对话,让阅读设计更趋有效_第2页
多元对话,让阅读设计更趋有效_第3页
多元对话,让阅读设计更趋有效_第4页
资源描述:

《多元对话,让阅读设计更趋有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多元对话,让阅读设计更趋有效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需要组织师生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进行多元对话。遗憾的是当前很多教师虽然重视对话,但更多的是进行一种单向对话,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从而导致课堂处于低效状态。对此笔者认为,多元对话,是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同样也是学生对文本解读逐渐趋向认同,继而与作者乃至编者达成共鸣的过程。  一、围绕中心,强化多元对话目标性  对话,是课堂进行交流的最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因此必须为课堂教学服务。从这一角度分析,对话仅仅只是教学内容的载体,而课堂教学目标才是根本。遗憾的

2、是当前很多教师教学时虽然有对话,但多是题外话、无聊话,或者废话太多,这不仅浪费课堂时间,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致课堂处于低效状态。因此教师必须要强行入轨,强化多元对话的目标意识。这需要教师注意自己的课堂语言,注意找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切入点,以便让对话有中心、有目标。  比如笔者曾听过《嫦娥奔月》这一课,在自学交流中,有学生提问:“嫦娥为什么要飞向月亮,其他地方难道不好吗?比如飞到星星上呀,也不错呀!”当时教师认为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创意,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与文本开展深度对话。对话过程中,学生对把“

3、嫦娥为什么要飞向月亮”这一问题变成了“嫦娥可以飞到哪个星球”,答案五花八门,争论也非常激烈,过了十几分钟,学生仍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表面上看,这个4“插叙”非常精彩,学生参与率高,对话效果突出,但实质上,学生的对话内容与文本、与学习目标没有一点联系,甚至可以说完全脱离中心,而这样的争论对课堂学习、对学生感知文本、与作者乃至编者进行对话是完全没有帮助的。换句话说,这个对话与课堂的学习目标在本质上是不一致的,也是没有实质性意义的。此处就“嫦娥为什么要飞向月亮?”这个问题,教师在肯定后应及时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嫦

4、娥奔月的过程上,从而引导学生了解那扣人心弦的情节。具体来说,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或者观看相关的多媒体画面视频等,让学生感知嫦娥奔月那一瞬间的美丽,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设计相应问题,引导学生回归文本。  二、发挥主导,强化多元对话实质性  传统教学中也有对话,但大多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课堂多元对话缺乏实质性,导致学生在内容理解上浮于表面。其实这里教师只是把对话作为课堂的一种形式,没有想到多元对话最终的目标是推促学生深入理解,是重点突破难点,以便于学生与文本主题形成共鸣。因

5、此,除了强调对话要具有目标性外,还需要强调其实质性,或者说需要层次性。在对话过程中,要推促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而不是在一个问题上“打转”,或者仅是停留在简单问题上,缺乏深层次的思考,缺乏思维火花的碰撞。这样的对话从课堂效率的角度来看,也是无效的。  比如针对《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一公开课,笔者在听课中发现,教师提出了很多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但是这些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就围绕一个话题转,缺乏应有的深度与层次性。比如老师问:“这一课主要写了谁?”学生集体回答:“彭德怀。”接着老师再次追问:“4从哪些地方可

6、以看出这一篇课文写的是彭德怀?”学生还是集体回答:“题目。”接着老师再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关于什么的故事?”学生还是集体回答:“彭德怀与大黑骡子的故事。”教师紧接着追问:“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学生很快回答:“课文中第一小节就点出了故事发生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这样的师生对话固然很“热闹”,但实际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实质性的深入思考。对于这一课来说,其导读问题完全可以这样设计:“彭德怀非常喜爱他的坐骑――大黑骡子,这可以从课文中哪些内容看出来?既然彭德怀这么喜爱

7、他的大黑骡子,为什么最终又杀了它?这反映出彭德怀什么样的精神?”通过这些问题进行导读,就能有效引导学生围绕文本进行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结合具体语言以及情感与文本人物、作者以及编者进行对话,继而推促阅读教学的持续深入。  三、关注反馈,强化多元对话有效性  对于对话来说,应强调双向,乃至多向交流。教师不仅要关注内容,更需要关注学生。换句话说,就是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反馈,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环节,从而推促课堂的精彩生成,让多元对话更加有效。遗憾的是很多老师只关注预设,只强调导读问题,对于学生的思考结果

8、却缺少一定的关注,从而导致学生思维脱节,或者说课堂对话没有取得预期实效。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反馈给予及时关注,并将其纳入到生成性资源中。这样固然有可能突破预期内容,但是能让阅读教学更具有一种魅力、一种不可复制的魅力。4  比如笔者曾听过这样的一节公开课,其课题是《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师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其预设导读问题是:“孩子们,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的?”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