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在中职数学中的有效运用

导学案在中职数学中的有效运用

ID:31391995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9

导学案在中职数学中的有效运用_第1页
导学案在中职数学中的有效运用_第2页
导学案在中职数学中的有效运用_第3页
导学案在中职数学中的有效运用_第4页
导学案在中职数学中的有效运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导学案在中职数学中的有效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导学案在中职数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改革背景  本学期初,笔者学校教务处对全校文化课和专业科做了个问卷调查,发现全校学生最不感兴趣的学科是数学,再深入调查,学生并非不想学好数学,而是觉得数学枯燥无味,更重要的是数学老师还在采用以说教为主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归根结底,这样的局面是老师对学生不放心,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我体验和探索数学起源和演变过程,怕捅出篓子不好收拾局面等心态造成的,这使数学课堂过于沉闷,学生逐渐对数学失去了兴趣。怎样才能扭转这种局面呢?  笔者认为应从教学模式抓起。一般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在讲台口沫

2、横飞讲课程,学生在台下死记硬背例题公式,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大大受到局限。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学习效率低,而且浪费时间、精力。因此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一节沉闷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易学。其主要分为两大部分:教师仅占据课堂10分钟左右的时间,而学生则占据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  二、导学案的应用  现在笔者要介绍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导学案。导学案必须以学生预习为前提条件,提倡先学后教。中职生往往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很多学生都不喜欢在课外预习,如果学生没有事先预习,那么这节课注定是失败的。导学案设计的基本环节如下图所示。5  以

3、上内容就构成了导学案的基本环节。依据示案自学情况,进行以案导学。课前下发“导学案”后,学生据此进行预习自学,课上老师可根据教学的内容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把握学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同时教师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有目的地运用导语、演示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学生以“导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做实验,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尝试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下面结合笔者在本学期市质量评估中所上的《对数的运算》第一课时来进行“现身说法”。  

4、在学习对数的运算第一课时的导学案时,笔者创设以下情境进行导学。  (1)指数幂运算有何性质:  (2)动手实践与有何关系?以上是否有一般规律?教师引导学生猜想出对数性质:①,然后同一大组的前后4人学习小组动手验证前面的猜想,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完成。  教师点拨学生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公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每个对数式有意义为前提条件。)  二是能用文字语言叙述法则:两个正数的积的对数等于这两个正数的对数的和。  其意义在于将两个正数积的对数化为两个正数的对数的和的形式,从左往右看是一个降级运算,实现高级运算(积的对

5、数运算)化为低级运算(对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学生应体会到此法则的重要作用――5降级运算,它使计算简化。若法则从右往左的使用,是升级运算。则体现了公式的逆运用,对两个同底的对数的和转化为一个同底的对数,实现了多到少的化简作用,如。  对于②、③的证明可仿①,由对数与指数关系来证明,而③也可用①来证明:  这种证法使用拆分技巧,化减为加,会常用到。  通过上述探讨、研究得到了对数的运算性质:  以上过程通过周密的师生互动,紧扣目标与任务,让学生把前面所探讨出的成果上台展示出来。由于多数学生不愿意在严肃的氛围下上台发言,

6、这时教师可以用鼓励的形式展现学生的成果。如哪个小组愿意上台把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就给这个小组加上相应的分数。分数最低的小组便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分数最高的小组会获得相应的奖励。学生在台上展示成果时,应讲明解题思路、方法与答案。例如:在猜测对数的三个运算性质时,学生必须要给其他同学分析由假设的对数式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然后再根据这些信息如何进行对数与指数之间的转化,从而得到证明等等。在学生上台展示成果时,台下的学生若有不懂的问题可以直接提问台上的同学。例如某一个学生对对数与指数之间的转化不懂时,可以直接提问请教。如果台上

7、的学生也无法给这位学生解答,教师可以围绕主题用另一种方式进行提问,一步一步地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把学生引导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中去。当台上的学生所展示的解题思路和答案没有给予充分的理由时,教师便要做出相应的补充,帮助学生理解对数的运算性质等。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展示各自的成果,增强了学生们的自信心,也达到了共同发展的目标。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们容易出错的地方,例如:5  ,  等。  通过上述五个环节就可以得出本节课的重点――对数的运算性质。  在解课本的例题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做导学案的情况,来选讲或补充。在通过练习巩固

8、本节知识时,要适当进行变式的训练。到此,个别学生的兴趣和激情会难免有所下降,这时教师可根据时间的实际情况,适当演示课前畅游网络准备好的课外相关的知识,以发散延伸课外相关的知识,如“对数的发现过程”。  公元1594年,对数的发明人纳白尔开始精心编制可供实用的对数表。在经历了7300个日日夜夜之后,一本厚达200页的八位对数表终于诞生了!公元1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