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提问的观察与有效性思考

初中地理课堂提问的观察与有效性思考

ID:31391331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初中地理课堂提问的观察与有效性思考_第1页
初中地理课堂提问的观察与有效性思考_第2页
初中地理课堂提问的观察与有效性思考_第3页
初中地理课堂提问的观察与有效性思考_第4页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课堂提问的观察与有效性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地理课堂提问的观察与有效性思考  在初中地理课堂上,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问则疑,疑则思”,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到学生的响应,这种回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笔者以两节初中地理常规课堂的提问作为观察对象,对地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作了以下分析。  一、课堂提问的主体  当教育倡导“对话教学”、“互动教学”、“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后,“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方式鲜见,作为这些先进教育理念的载体――课堂提问能否承担“对话、互动”的重任呢?下面是两节不同课题的地理课堂教师提问的观察统计:  

2、统计表明,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平均比重的72.16%(包括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说明问题教学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激发学生投入学习,使教师将关注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有经验的教师会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从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批判性、灵活性等方面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的思维高潮迭起。  但是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提问的目的是助学。从统计可以看出,学生的提问只占整个教学活动的2.53%,而有一节课学生的提问比例是零,也就是说,整个课堂几乎只有教师提问而没有

3、学生提问,教师始终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学依然延续的是以教师为主体,只是用“4满堂问”的形式置换“满堂灌”,课堂主体――学生的思想在哪里呢?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这一节课上,学生提了一个非常有思想性的问题:“长江和黄河流量过程线是通过怎样的方式统计的?”这是一个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问题,体现了学生渴望更接近科学和实践的欲望。“对话教学”、“互动教学”,学生不提出疑惑,教师如何解惑?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  《四大区域划分》、《北方和南方》两节内容

4、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只是一个宏观介绍,主要起到“铺垫”和“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主导因素,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直观地感受我国南北方的地区差异,所以根据对问题回答的要求不同,将课堂提问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上表表明在两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描述性提问是主体,占39.99%,比较符合本节课的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能达到“直观的感知”和“准确的描述”的教学目的。探索类和发散类提问注重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敏捷性,提问的主体是优等生,而且不是每节课都要进行“大量探索和发散性的活动”。初中地理的课程要

5、求更多的是学生描述和直观感受,对优等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分析其主导因素,所以两节课的提问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虽然量不多,但是质量很高。  但是判别类提问比重偏大,占课堂提问总数的34.54%,判别类的提问答案属于限答式的陈述性问题,过于机械和简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淹没教学重点。4  三、课堂提问的顺序  在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活跃是循序渐进的,这与学生大脑的生理规律和学生的认识顺序有很大的关系,有经验的教师会捕捉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刻,利用提问技巧激发学生灵敏的思维。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节课

6、45分钟,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种波浪形状态,因此,提问适宜在授新课前和上课开始的10-20分钟左右及下课前10分钟左右进行。除此之外,在学生走神、面露难色、众说纷纭时,也可以适当地提问进行暗示或明辨是非。以下是两节课提问的时间段的统计: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两节课的提问时间分配过于平均,没有遵循学生认知积极性的时间规律,过于频繁地提问,学生大脑会产生疲劳感,进而处于“抑制”状态。所以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控制好提问的时间和频率。  学生的认知是有顺序的,是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材内

7、容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逻辑顺序设计一系列问题,有一定梯度的问题可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在《我国的四大区域》课题中,教师在活动二中的问题设计就很有逻辑递进性,将“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分解成以下几个问题:(1)界线B大致与一月哪条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2)界线B大致与哪条等温线最接近?(3)界线B界限的确定,主导因素是什么?(4)界线B在地形图中,与哪列山脉、哪条河流的分布大体一致?这样的提问,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分析、步步推进,让学生很容易就解决“秦岭――淮河”4一线在我国自然地理中的意义。  四、课

8、堂提问的反馈评价  地理课堂提问的全过程包括设计问题、实施问答和反馈评价三个环节。反馈评价在课堂上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诊断,二是鼓励。由此可见反馈评价是不可忽略的一环。下表是课堂教师理答方式的统计:  从上表统计数据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问题的理答方式是正面的、积极的,以鼓励称赞和重复为主,占所有理答方式的94.54%。  但是两节课教师对学生回答反馈的灵活度还不够,如最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