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90635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以2015年北京卷为例谈热点情境题的备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以2015年北京卷为例谈热点情境题的备考 2015年7月3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中国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权。北京也创造历史,成为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城市。回首2015年北京高考卷,综合题第36(3)题就以申奥这个热点题材为背景考查区域环境和人类活动:北京市与张家口市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36(3)概述崇礼作为雪上项目主赛场的气候条件。 北京卷第36题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背景,通过聚焦一个“同
2、”字谈地域联系的交通线、产业合作、共谋发展(葡萄酒)、共举一事(冬奥会)、相互支持(能源调整)。可见高考命题对社会热点并不回避,而是主动挖掘命题素材,在新情境中考查主干知识,小生活见大道理,凸显对地理原理的运用。 笔者对近三年北京卷进行分析后发现:2013年北京卷以农夫山泉瓶装水接近市场为背景命题考查工业主导因素,分值为4分;2014年,以热点情境命题的比重明显增加,选择题1~2(我国为玻利维亚发射卫星,8分),综合题36(4)(2014政府工作报告,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及对改善大气质量的作用,8分),综合题40(2
3、)(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10分),共26分;2015年更注重用地理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以热点情境和素材为背景的题目占到80分(详见表1),达到了“无热点不成情境”的境界。4 可见,为了强化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突出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课程理念,北京高考命题趋势是选材越来越鲜活,融入可持续发展观念,凸显人地关系,关注重大社会热点,关注生活、贴近生活,时代气息浓郁,具有较强地域性特点。因此,“得热点题者得高考”,在高考备考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关注权威期
4、刊,助力备战高考 2015年《地理教育》等权威期刊均以冬奥会这一热点事件为命题背景进行热点分析及试题设计,旨在为备战的师生助力。可见权威期刊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为地理教学和备考指明方向,有助于深入了解与热点相关知识,从地理角度去解读和应用;可以通过权威期刊了解地理科学发展动态,借鉴与中学地理教学相关的热点内容和模拟题,整合梳理素材进行地理教学,为备考助力。 二、研透高考说明,巩固主干知识 北京卷综合题2014年考新西兰,2015年考京津冀,同样是考查区域,分析方法相同,考查主干知识相同,都考到交通运输方式及原因、
5、变化,可谓“形散神不散”。2015年11题考点是人口迁移,与高考样题中工业区位的图像同类型,只是读图方法的迁移。因此,研透和用好高考说明,可以让地理复习教学更具方向性、目标更明确。复习中应以不变应万变,以热点区域为依托,落实学科主干知识。2015年北京卷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人口迁移、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及选修模块的气象灾害、旅游活动等内容,均是中学地理主干知识和日常教学重点。4 三、培养学习能力,内化地理思维 要使学生在热点情境中联想和应用主干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培
6、养学科能力并将思维方式内化是关键。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应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是地理学科核心能力。北京卷第36题图占半个版面,地图是地理的“魂”,通过参考答案可以看出框架式和模板式的答案减少,多了专业术语的阐述,对学科能力要求提高。系统复习中使学生形成严密的主干知识结构体系,贯通知识点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加强知识迁移水平,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巩固主干知识的重要渠道。教师应在分析学生已有知识与能力和目标知识与能力差异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搭建阶梯式问题帮助学生捕捉回答中的有效信息,
7、引导学生运用专业术语描述或阐述并内化为地理思维,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图文转换能力。 四、重现学科德育,弘扬传统文化 现在高考热点情境题的共同特点是关注传统文化,重视学科教育价值。如APEC会议放假期间,时值我国立冬到小雪之间,24节气是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城市牵挂”示意图以人口迁移和地域差异为背景,寄出的是包裹,牵挂的是家庭及亲情,很好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平时教学中应多关注生活热点,可尝试从高一开始每节课前5分钟设立“热点你我谈”环节,主讲学生筛选最近几天地理相关热点,师生从与主干知识关联角度剖析,养
8、成思考和分析习惯,并可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教学和备考中。 五、突出区域教学,强化学科融合4 地理综合题一般都考区域,涉及分析地图、对比归纳和综合思维,提炼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和核心思维――区域定位(where)、自然和人文特征(what)、主导因素(who)、时间(when)、成因(why)和对策(how),通过设计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