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课例

《口技》课例

ID:31386334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口技》课例_第1页
《口技》课例_第2页
《口技》课例_第3页
《口技》课例_第4页
资源描述:

《《口技》课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口技》课例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口技》是一篇以描写见长的经典课文,在文言课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学习本课,就要明确课程标准对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①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设计本课时要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文言知识的积累上,就是要通过阅读注释和查阅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②感受并学习作者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这是一篇较浅显的文言文,七年级学生也不是第一次

2、接触文言文,经过一年的训练,已经能够运用自如地借助工具书对不熟悉的文言文做到畅通文意,但对于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掌握还不够,需要系统介绍。对口技者精湛技艺的描摹,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进行仿写。  二、实践探索  第一次实践(设计理念):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有人笑称:学生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鲁迅)、三怕文言文。怎样有效的将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4这两大块的内容有机的相结合,避免传统的串讲翻译给学生带去的枯燥体验,有效的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求知欲,提升学生在

3、文言文学习中的成就感,是我关注的重点。简而言之就是:文言并重。同时,启发学生从经典的文言作品中汲取写作的营养,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也是我所考虑与探索的。简而言之就是:以读促写。  设计框架(第一次实践的教学目标):①理解“会、施、少顷……”等字义。②通过朗读、圈划、批注、比较,理解正侧面描写需相结合,感受口技表演者技艺之超群。  具体过程如下:第一、疏通字句意;第二、概括内容;第三、精读研讨:①圈划正侧面描写,分析其作用。②品析救火场面。③教师范读火起场景。第四、作业布置:归纳文言词语;赏析文中开头结尾段。 

4、 第一次实践的反思:过去,我们仅仅把文本当作教与学的对象,但这实际上是对经典课文的一种极大浪费。要充分的利用好经典课文,就应该把它当作资源――学习语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资源。既然是资源,我们就应该利用,也应该努力去开发。只有利用好、开发好,文本作为课程资源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本文,我试图把《口技》当作一个宝贵的课程资源,努力让它发挥综合效益:了解文学文化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探究知识,陶冶情操;激发兴趣、训练写作方法。  我想借文本教给学生的有很多,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课堂上主

5、要是师生问答的形式,气氛沉闷。一堂课几乎上成了自己最反感的“满堂灌”。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教师成了舞台上的表演者。细思之,预设要达成的教学内容过多,学生思维的时间与容量均不足够,教师的问题指向性不明确,教学缺少核心的主线,教师对学生估计过高,没能准确把握学情。这一系列的问题一一暴露了出来。回顾教学过程,学生对于文中许多文言实词和句子实际是存在理解障碍的,教师因为要“赶时间”“4过教案”而忽略了学生没能良好疏通文意这一事实。导致后面的教学事倍功半。课堂上几乎没有朗读,教师问的琐碎,学生答的茫然。除了少数学生

6、勉强跟上老师的思路,大多数学生像在听讲座。学生投入的程度很差、接受的程度也很差。总而言之,教师陷入了自我展现、自我表演的怪圈,恨不得把满脑子的知识都塞给学生。这样的课上学生反而边缘化了,课堂没有成为学的课堂。反思之后,我明白了:脱离了学情、一味拔高教学目标,贪多嚼不烂,再有想法的设计也是枉然。  第二次实践(设计理念):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堂怎能少了琅琅读书声。通过反复的、有层次的、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但可以让学生大大的熟悉课文,感受经典文言文那种凝练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更可以通过

7、朗读走进文本,真正感受到口技艺人所展现的技艺之精巧。在读中感受夜的宁静、感受火起时的突然、感受火场里的纷乱喧嚣,从而真正理解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效果。  设计框架(第二次实践的教学目标):通过朗读、品析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体会课文语言的凝练生动和课文结构的波澜起伏,感受口技表演者技艺之超群。  第二次实践的教学过程:第一、初借朗读,整体感知,朗读――概括内容――理清结构;第二、再借朗读,深入理解:①声情并茂地朗读;②写法指导地品读救火场面;③缓急有致地悟读。第三、运用朗读,自我品析:①师生互补地读其

8、他场景;②有层次地诵读。第四、作业练习,巩固完善,结合所学练笔。4  第二次实践教学反思:与第一次教学相比,第二次教学无疑有了主线,即――朗读。所有一切的教学都围绕着朗读进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反复告诉自己,要做学习情境的创设者、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学疑难的点拨者、文本解读的对话者、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基于这样的理解,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的学习能量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自主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