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创新的探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创新的探讨

ID:31386195

大小:10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9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创新的探讨_第1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创新的探讨_第2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创新的探讨_第3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创新的探讨_第4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创新的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创新的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创新的探讨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项教学重大改革项目。本文将从培养模式上的走出去,请进来;课程设计上的强基础,重综合;以及实施效果上的强效果,重品牌这三个方面来提出在“卓越工程师”建设创新工作中的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卓越计划;培养模式;课程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173-02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政策精神需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

2、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应时而出。这一重大改革项目,将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人才强国之路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有利于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有利于造就具有高强创新力和社会发展适应力的多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培养顺应社会需求之人才,有利于整体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它具有三大培养特点:一是行业企业对培养过程的深入积极参与;二是高校采用社会通用标准及行业企业标准培养学生;三是加强培养学子的工程素养和创新力[1]。基于“卓越计划”的特点,结合高等院校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和相关行业企业对“卓越工程师”7的具体需求

3、,我们将从培养模式、课程设计和实施效果三个方面来提出在“卓越工程师”建设创新工作中的一些具体措施。  一、培养模式上“走出去,请进来”,培养具有工程和国际视野的毕业生和教师团队  “走出去”,把“卓越计划”定位在全方位的国际交流和校企合作上。一方面,高校要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育的国际化规模和质量,从而使学生获益,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有效的方法是积极创造机会使学生参与到国际交流中去,如:开设多种外语课程,尤其加强英语能力的培养;国际间学生交换;海外企业实习,增建优秀海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海外学习交流提供坚实落脚点;资

4、助外国学生来华接受高校的工程教育;建立学生与各国优秀工程专业学生交流学习的渠道。这些都将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加强国际间文化、学术乃至经济等各方面的交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并反作用于“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另外,图书馆应实时更新国际各工程领域的优秀杂志和论文期刊,定期推出相关的主题推广活动,如工程知识竞赛等,使学生能进一步与国际上的工程领域发展接轨,了解“工程师”7的真正内涵。在培养教师团队方面,高校应优先支持专业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到跨国公司研修,与国外大学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鼓励双方互派教师进行定期的访问。另外,高校要注重专职教师

5、梯队的培养,使他们具备工程实践经历,能够在实践中教学,而不是单纯地传授课本的理论知识。高校教师通常缺乏工程实践经验,高校可提供教师较长周期的工程实践等培训机会。另一方面,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的交流。双方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的工程师培养或者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制定合理的方案,包括详细的课程设置、企业实践环节以及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而不能简单地定义为“实习”和一份简单的实习报告,使学生真正领悟到工程师的职责和素养。要做到这一点,高校与企业可以尝试建立反馈体制,如进行网上问卷评价,从企业培养负责人和学生的反馈中逐步完善这种联合培养机制。另外,高校应重

6、视实践教学和企业建议,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和技术转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在实验室里模拟操作工业现场配备器材得以锻炼,做到一毕业就能上手操作并着手解决工程问题。同时,高校可以把在工科学生培养方面享有经验的其他高校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以已有培养模式的优点和不足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在师生“走出去”的同时,为了建设高水平教育师资队伍,高校还要做到“请进来”。比如,大量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具有多年的丰富实战技术经验,可以胜任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从专业的角度弥补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不足,可聘为兼职教师,与高校专业教师一起交流经验,

7、取长补短,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或参与高校本科及硕博生的联合培养。此外,优化教师聘任和职称评定制度,就工科专业教师来讲,应将侧重点从理论研究和论文发表向工程项目开发、专利和技术能力等方向倾斜。  二、课程设计上“强基础,重综合”,结合高校的优势学科,系统建立工程人才通用建设标准和行业培养模式  我们已经深刻领会到,基础课程最终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承载着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的根基,承载着“卓越计划”的根基。高校培养的“卓越工程师”应该具有“强基础”7,增强这类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这也为他们未来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规划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为依据,各高校应迎

8、合行业企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