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86144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9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摘要:如何将高校思政课中关于“中国精神”的内容有效融入学生课堂学习中,是当前面临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将此部分教学与历史学结合,充分吸收中国历史优秀传统文化,对整个中国历史上关于“中国精神”的事例进行汇总筛选,与各章节相结合进行教学,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关键词:“中国精神”高校思政课传统文化 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精神”这一重要概念,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和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指引了方向。习近平在会议上指出:“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2、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40。怎样把“中国精神”内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当中,使大学生接受并认同,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当前对“中国精神”的研究成果非常之多,而在如何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这方面的研究尚有待加强。据笔者所见,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主要有王兆云《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关键点》和《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键点》①,其他学者的研究则大多从某一个具体精神入手,像“雷锋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 “中国精神”5包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全体中国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是能够发出正能量的
3、各种优秀品德、价值的总和。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爱国主义还是改革创新、对外开放,都仅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而非“全部”。这就意味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构成都是多因素、多层次的复合体。例如:民族精神中除了爱国主义之外,还有孝悌、勤劳、节俭、仁爱、诚信等,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聚集在爱国主义和改革开放的周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并与其汇成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两个整体,而这两个整体又组合成了中国精神。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后,接下来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核心和其他部分的关系:一方面维护爱国主义和改革开放这两个“核心”的地位,注意发挥核心作用。另一
4、方面关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其他因素和成分的地位与作用。以勤俭为例,它虽然不是中国精神的核心,却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精神的基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一直传诵着有关勤俭的动人故事和处世名言,例如:“人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管子?形势解》),“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等。中国共产党人九十多年的奋斗史,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都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历史。 “中国精神”包含的内容大多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国几千年历史孕育了无数延续至今的东西。因此,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国精神”引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此外,由
5、于高校思政课的特殊性,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学习并接受,将“中国精神”内涵加入历史元素以灵活形式呈现出来,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这对于更好地传播“中国精神”和做好高校思政课教育都是十分有益的。 “中国精神”5在高校思政课教材中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六章中“实现中国梦的路径”中的一部分②。虽然教材上的内容很少,但是“中国精神”教育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怎样将教材上关于“中国精神”的内容有效融入学生课堂学习中,是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我在“概论课”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一定尝
6、试,在讲授“中国精神”这一部分时,将中国历史上体现“中国精神”的人物、事件等向学生介绍,即在“历史维度”下将“中国精神”学习融入思政课。不仅在教材当中的这几部分,在整个学期教学过程中,每一章节讲授都可以结合中国历史上与“中国精神”紧密联系的例子。 例如:在“概论课”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讲授中,其中第三点“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就可以与“中国精神”联系起来。中国优秀文化特别是几千年来留存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的“中国精神”在当前社会具有十分有益的价值,所以马克思主义需要与之相融合。关于“中国精神”中的“孝”,
7、《论语?为政二》曰:“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4]14孔子话中反映的情况与当今社会现状其实是一致的,当今社会矛盾中占比很大的家庭矛盾很多都是由赡养老人的问题引发的③。当前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其实在中国历史上都出现过类似情况,甚至解决问题的一些经验教训也可以寻找到,因此,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孝”等“中国精神”的内涵。涉及“中国精神”5的改革创新方面,则可以引用中国历史上的大量发明创造和著名改革家、变法者,以此说明中国人民历来都是非常富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当前我国倡导的创新驱动发展战
8、略,不仅是现实的需求,还可以从历史中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