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76502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9
《衡水湖斯坦纳生态规划模式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衡水湖斯坦纳生态规划模式研究 摘要通过对衡水湖斯坦纳生态规划模式的研究,简述了斯坦纳生态规划模式内涵,提出了基于斯坦纳生态规划模式的衡水湖生态规划对策,将斯坦纳生态规划模式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为衡水湖生态规划探索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衡水湖;生态规划;斯坦纳;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X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3-0287-01 衡水湖是京津冀都市圈中保存较完整的内陆淡水湖泊湿地,是具有悠久自然和人文历史的华北平原代表湿地,被誉为燕赵最美湿地,在调节气候、控制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蓄水
2、防洪、城市供水、减灾防灾和生态旅游等众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衡水湖受人类活动干扰日益增多。保护衡水湖湿地已经成为社会和各级政府的共识,然而湿地保护工作除了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外,由于衡水湖地处城市近郊,是距离城市最近的自然保护区,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其中主要的瓶颈是湿地的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5 生态规划在满足人类使用的同时制定可持续景观利用决策[1]。近年来,生态规划日益受到关注,国内外出现了多样化的景观理解与评估方法,这也能够保证人类行为和生态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
3、。需要根据国情,在实践中选择适用的方法,为衡水湖生态规划构建的适用模式[2]。因此,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参考斯坦纳生态规划模式,对衡水湖生态建设途径进行设计。 1斯坦纳生态规划模式简述 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大学景观学系系主任弗雷德里克?斯坦纳在《生命的景观》一书中提出了一套生态规划的成熟模式,该模式包含11个相互影响的步骤,即问题和(或)机遇识别、建立目标、区域层面的调查和分析、地方层面的调查和分析、详细研究、概念规划、景观规划、教育和公众参与、详细设计、规划和设计的实行、管理[3]。行为的逻辑序列为最佳土地利用空间
4、规划提供了功能组织框架,该序列不断被反馈循环打断,规划过程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也不完全重复,每一个步骤都有反馈,并对其进行调整,根据具体情况重新排序,也可以跳过一些步骤[1]。 斯坦纳生态规划模式通过人们利用景观以及人和社会、文化、经济及政策力量之间相互作用来研究不同尺度景观,具有人文生态学的倾向[1],由于其能实现战略适宜性评价法的所有功能,该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大量规划工程和项目中。 在景观决策及其实施过程中,斯坦纳最初的主旨是平衡社会公平和生态平等,在生态规划中强调社会过程,强调人文生态,主张不断探寻人类利
5、用景观的本质适宜性和文化重要性。 2基于斯坦纳生态规划模式的衡水湖生态规划对策 2.1应用人文生态学方法5 应用人文生态学方法强调生态规划中的文化因素,将文化看作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媒介。其考虑的核心是在景观利用中寻求生态适宜和文化理想选址之间的最佳匹配[1]。生态规划不仅仅被作为工具和技术,而是一种基于人与土地之间相互关系之上的更高层次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关系的方式。 在考虑社会、经济、政治和生态这四大因素条件下,强调追求对景观的最佳利用。只依靠单一专业不能解决其错综复杂的问题,生态规划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努力,
6、需要由景观设计师、人类学家、生态学家、林业学家、植物学家、地理学家、规划师、野生生物学家和土壤学家等组成的团队来共同完成。 2.2提倡公众参与 市民参与不仅是一个明确的步骤,同时也融合在整个过程之中,强调市民参与在与其他空间配置方案比较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斯坦纳生态规划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社区参与并使当地居民受益。为了获得当地居民对衡水湖资源与保护发展的支持,让衡水湖湿地与社区实现利益上的“双赢”,应当倡导社区参与,体现利益公平分配,充分调动居民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只有社区参与,衡水湖生态规划的成
7、果才能更好地反映社区居民的利益和愿望,才能真正达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 衡水湖生态规划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加强公众参与景观规划设计意识的培养,建立政府与民间的沟通机制和民主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保障公众参与的有效实施。使公众成为生态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可通过建立公众听证会、决策公示等制度,扩大公众参与程度。此外,应当逐步培养公众保护衡水湖生态的意识,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公众参与活动,激励公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2]。5 2.3合理的功能区划 根据衡水湖的区位分析和发展潜势,提出适宜的功能区划,强化
8、保护与开发的协调发展,坚持湿地经济发展以湿地生态保护为前提,将衡水湖划分为重点保护区、生态恢复区、湿地产业区、民俗文化体验区、湿地体验区、森林景观休闲区、服务管理区等功能分区,为湿地体验、社区参与、民俗文化的展示,湿地管理的教育培训、科技创研提供理想场所。 规划的实施将相应地进行保护区内居民迁移、退农还湿、生物多样性保育、污染控制、开展生态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