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70235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水稻纹枯病发生的规律与防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水稻纹枯病发生的规律与防治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并且近年来的发病情况有所增加。水稻一旦有了纹枯病,轻者影响稻谷灌浆,重者造成植株枯萎倒伏,不抽穗,不结实。发病稻田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的减产50%以上。水稻纹枯病对水稻安全生产构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加强水稻纹枯病的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对于确保水稻安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1.发病原因。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依调查受栽培地菌源数量、气候条件、肥水管理、品种抗病性及群体生长发育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2.菌源。病源菌以菌核遗留在田间残留病株和土壤中越冬,成为第二年初次侵染源,田间菌核量的多少受上季水稻纹枯
2、病发生程度的影响,上季发生重,田间残留量大,一般每亩有菌核60万粒,最高田块有190万粒。田块菌核残留量在菌核量越大,初次侵染源越多,初次侵染的株发病率高。4 3.发病症状。水稻纹枯病在水稻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主要为害水稻叶鞘,叶片次之。受害水稻先在靠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灰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清楚的小斑,后逐渐扩大,长达数厘米。病斑可相互连接成不规则的云纹状大斑,似开水烫伤状,可导致叶鞘干枯,上部叶片也随之发黄枯死;病斑向病株上部叶鞘、叶片发展,拔节期病情发展较快,严重时可达剑叶、稻穗和谷粒。湿度较小时,病斑边缘暗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湿度较高时,会长出白色蛛丝状菌
3、丝体,匍匐于病斑表面或攀援于邻近稻株之间,菌丝体集结成白色绒球状菌丝团,最后形成暗褐色菌核。有时病斑上还可见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4.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核形式在土壤里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田间杂草等其他寄主上越冬。翌年春灌时,菌核漂浮于水面与其他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时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并气生出菌丝侵染临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孕穗期前后是发病高峰。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发病原因:除品种易感病外,水稻纹枯病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和流行。
4、夏、秋气温偏高,连续阴雨,栽插密度过大,稻田施用氮肥过多、过晚,长期深灌、连年重茬种植有利病害发生。株型密集、矮秆阔叶、分蘖株多的水稻品种较易感病。粳稻品种一般较感病,籼稻杂交稻比较耐病。 5.气候。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发生的病害。温湿度综合因素影响纹枯病的发生。稻株间温度在23℃以上,纹枯病的发生程度与湿度高低关系密切,湿度越大,发生越重。多雨寡照的天气对病源菌扩展有利,田间小气候对病情扩展有一定影响,高温高湿有利于病情扩展。 6.栽培管理 6.1灌溉。长期灌深水,稻丛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蔓延,特别是孕穗至灌浆期灌深水,则发病重;而浅水勤
5、灌,干湿交替,适时适度烤田,田间保持半干半湿的湿润状态,稻丛间湿度较低,病菌气生菌丝的生长和蔓延受到抑制,发病则轻。 6.24营养。土壤有机质缺乏,偏施氮肥造成营养生长过旺,叶片浓绿披垂,群体密度大,封行早,稻丛间荫蔽光照不足湿度大,空气交换不畅,形成稻体碳、氮比值小,纤维素、木质素减少,茎秆、叶片柔弱,抗病力下降,因而有利于病菌侵入、滋生、蔓延。发生倒伏的稻株病情会更加严重。 6.3温湿度。纹枯病是高温高湿性病害。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是30℃左右,在10℃以下、38℃以上则停止生长。温度在22℃以上,相对湿度达90%以上即可发病,温度在25~31℃,相对湿度达97%
6、以上时发病最重。因此,在适温范围内湿度对病情发展起着主要作用。 6.4栽植密度。密度与纹枯病的发生关系也很密切。单位面积穴数、每穴苗数越多,其穴与穴间、株与株间愈荫蔽,湿度也愈大,适于病菌气生菌丝生长和蔓延。这是由于光照差,二氧化碳气体交换少,光合效能低,不利于稻株积累碳水化合物,造成抗病力下降利于侵染发病。 6.5品种及生育期。水稻品种间的抗病性有一定差异,但至今还没有发现完全免疫的品种。不同生育时期其抗病性也有差异,一般分蘖盛期开始发病,孕穗至抽穗期蔓延最快,乳熟期后病势下降,黄熟期发病停止。 7.防治策略 7.1农业防治4 一是种植抗病品种。近年来,韶关
7、市通过大力推广常规稻银占品种,取得较好效果。据观察,银占杂优品种对纹枯病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可以较大程度地抑制纹枯病的发生危害。二是合理排灌。改变水稻生长中高湿的环境条件,水稻分孽盛期前浅灌,分蘖末期开始排水晒田;孕穗以后采取干干湿湿或浅水勤灌,不仅能促进水稻发根,茎秆健壮,而且能降低田间湿度,增强植株抗逆力。三是合理施肥。注意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做到长效肥与速效肥相结合,农家肥与化肥相结合,以农家肥为主,氮肥应早施,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四是清除菌源。在秧田或本田翻耕灌水耙平时,用网筛等工具打捞菌核;不用病稻草和未腐熟的稻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