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叙永县江门农技推广服务站陈光喜摘要: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作物上的重要病害之一,通过介绍其症状、发病规律及致病因素,提出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防治水稻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是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在种子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草、稻田边杂草及其它寄主上越冬。在水稻收割前及收割过程中,附着于植株上的菌核,大量落入田中。据调查,收获后遗留在田间上菌核,一般每亩在10万粒左右。纹枯菌核自然萌发可感染40多种植物,其中主要是水稻、小麦、玉米
2、等,杂草寄生主要有稗草、游草等。水稻发病一般来说,早稻重于单季晚稻,双季晚稻发病较轻。发病重的田块秕谷率增加,千粒重降低,减产5-10%,严重的可减产50-70%。1症状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病,初期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水渍状,暗绿色,边缘不规则的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状。在湿度低时,病斑中部草绿色或灰白色,边缘暗绿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病斑多而大时,常连成不规划的云纹状病斑,引起叶片发黄枯死。2发病规律-4-据调查,早稻秧苗很少发病,中稻秧苗发病轻,晚稻秧苗发病较重。大田分蘖盛期至幼穗分化
3、期间湿度高,对纹枯病发生有利,此时以横向扩展为主,这一时期为发病率增长期。孕穗至抽穗期,群体郁闭,田间小气候形成,湿度高,有利于菌丝的繁殖蔓延,向上扩展快,这叫做严重度增加期。抽穗至乳熟期向上扩展最快。在适宜的条件下,病害每上升一个叶位,高杆品种约需3-5天,矮杆品种只需2-3天。3致病因素3.1种植制度因素水稻纹枯病主要以在土壤中越冬的菌核及病草、病蔸上和田边、沟边杂草上的菌丝作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因此,土壤中菌核残留量的多少是水稻纹枯病发病轻重的基础。而影响土壤中菌核量的主要原因:一是轮作倒茬困难,水田
4、改作旱田后,田地耕作整地困难,旱作物产量不高,效益不佳,因而稻农不愿轮作,造成水稻连作,从而造成土壤中致病的菌量逐年累积,越积越多,危害加重。二是田间病源物处理不彻底。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水稻连作,尽管大部分稻草被移出田外,但是并没有被彻底清除,带病的稻草不经杀菌腐熟就直接遗留田间,不但造成菌量积累,加重发病。同时,也成为水稻纹枯病新的发生起点和蔓延的重要途径。3.2气候因素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是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温湿度-4-综合影响着纹枯病的发生发展。温度是决定此病每年在水稻上发生早迟的主要原因
5、,而湿度则对病情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水稻纹枯病一般在气温22℃以上,相对湿度97%时开始发病;气温在25-31℃和饱和湿度是水稻纹枯病流行的有利条件。3.3水肥因素水稻纹枯病发病的轻重与水肥的关系极为密切。水稻生长期间不科学用水,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根据田间调查发现,农民喜欢深灌、漫灌,因而造成田间湿度大,营造了适宜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田间小气候,因此加重了此病的发生流行。偏施、重施氮肥,恶化水稻田间小气候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又一诱因。不注重氮、磷、钾的合理搭配,只注重偏施、重施氮肥
6、,极易造成水稻的生长前期“疯长”,从而造成封行过早、田间郁蔽、透气性差、湿度过大。而后期往往茎叶徒长,植株体内可溶性氮增加,减弱植株的抗病能力,从而造成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4防治技术4.1打捞浪渣,减少菌源在春耕灌水后,多数菌核浮在水面,随风吹到田边或田角,可用簸箕等工具打捞浪渣,带出田外深埋或晒干后烧毁,可以减少病源,延迟和减轻发病。4.2加强田间管理-4-肥料施用应采取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促进早发,避免后期徒长。同时要科学管水,在分蘖期开好排水沟,适时晒田,做到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后期干干湿湿,可
7、控制无效分蘖,促进生长健壮,增强抗菌力,同时可降低田间小气候的湿度,抑制菌丝的生长和蔓延。4.3适时喷药防治药剂防治主要是控制病害严重度急剧上升,保护水稻上部三片功能叶不受害或减轻受害,以利灌浆结实,谷粒饱满。当水稻丛发病率达20%时,可作为药剂防治指标,施药时期以抽穗前后为宜,高肥田块应在封行前开始用药,以后视病情发展情况每隔10-15天再防治1-2次。主要药剂有15、25%井冈霉素25-40克/亩,或25%丙环唑乳油15-300克对水60-100公斤/亩喷雾。施药时一定要保证用药量,药液要喷在植株中、下
8、部,并在早晨有露水时施药,以提高防治效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