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26508
大小:58.79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8
《辽宁西丰地区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辽宁西丰地区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研究摘要:辽宁西丰地区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矿产丰富。为了解区内地质与矿产关系,掌握区内控矿因素,本文以1: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从区域地质背景、研究区地质特征、控矿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区内找矿工作提供指导。关键词:西丰;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指导找矿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1区域地质背景辽宁西丰地区位于辽宁省东北部,即以往所说的槽区,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历程,晚三叠世之前,以东西向构造为主。晚三叠世之后,全区处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演化之中,以北东、北西向构造为主。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的俯冲对形成东
2、北地区盆岭构造格局起主要作用,造就了西丰地区的基本地貌特征。西丰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天山-兴蒙造山系包尔汉图一温都尔庙弧盆系温都尔庙俯冲增生杂岩带[1,2]。2研究区地质特征研究区出露地层有新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中生代侵入岩最发育,其次为古生代侵入岩。中、新生代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和升降运动,形成现今构造地貌景观。2.1地层西丰一带地层分区隶属锡林浩特一磐石地层分区之平岗地层小区。如前所述,本区侵入岩发育,地层出露十分有限。除了第四系之外,本区出露的地层有:2.1.1新元古界新元古界仅有一个组,即西保安组(Pt3xb),相当于1:20万区调所划分的古元古界大
3、石桥组与盖县组。受构造及后期侵入岩破坏,呈残留体或捕虏体状,其示顶构造不清,属层状无序的一套中浅变质地层。岩性以灰白色大理岩为主,其次为变质细砂岩、变质粉砂岩、斜长角闪岩及角闪斜长片麻岩等,原岩建造为火山一沉积岩系。2.1.2中生界本区中生界地层集中分布于测区东南部西丰、平岗两个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自下而上划分为下白垩统德仁组、久大组、安民组、长安组,上白垩统泉头组。(1)德仁组(Kid)岩性以安山岩、安山质角砾岩、含角砾凝灰岩等中性火山岩为主,夹含砾砂岩、砾岩、页岩,局部夹薄煤层或煤线的火山沉积地层。(2)久大组(Klj)为一套中细粒碎屑岩地层,岩性以砂岩、粉砂岩、页岩为主夹凝
4、灰质含砾砂岩及可采煤层。(3)安民组(Kia)岩性以中酸性火山岩为主,夹火山活动间歇期砂砾岩、砂质泥岩及可采煤层。岩石组合为灰白色流纹岩、流纹质角砾凝灰岩、灰色、绿灰色安山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局部夹砾岩、砂岩及砂砾质泥岩。(4)长安组(Klc)岩性主要为黄灰色厚层复成分砾岩、含砾砂岩夹砂砾质泥岩。(5)泉头组(K2q)该组岩性以灰白色、紫红色巨厚层花岗岩质砾岩为主,夹砾质砂岩、粉砂岩及紫红色泥岩。2.1.3新生界新近系上新统船底山组(N2c)分布于英华、文会、巨贤等地附近,不整合覆盖于中生界白垩系之上,出露面积约0.7km2o岩性主要为灰黑色致密块状橄榄玄武岩、杏仁气孔状安山质
5、玄武岩。2.2侵入岩区内侵入岩发育,岩石类型绝大多数为酸性岩,侵入时代以中生代为主,其次为古生代。本次工作按构造一岩浆演化期次的划分原则,依据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岩体间的接触关系及岩体与地层的接触关系等,将区内侵入岩解体,划分出11个侵入序次,归并为早二叠世、早三叠世、中侏罗世和晚白垩世等四个侵入期次(见表1)。西丰大岩体是布列亚一张广才岭巨型花岗岩带的组成部分[3]o任收麦和黄宝春(2002)认为:“在东部,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时间为晚二叠世一早三叠世,完全闭合为中侏罗世末”。[4]通过西丰地区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①,随着古亚洲洋的消减-闭合
6、-碰撞于西丰地区相应地形成了火山弧型深成岩、碰撞型的和碰撞后型花岗岩[5]。表1西丰一带侵入岩各侵入序次基本岩性特征2.3地质构造(1)褶皱构造区内褶皱构造不发育,仅在新元古界西保安组(Pt3xb)变质粉细砂岩、大理岩、斜长角闪岩及角闪斜长片麻岩等可以见到顺层掩卧褶皱的轴面面理或片麻岩的片麻理。褶皱的形成时间可能与新元古界西保安组(Pt3xb)的变质时间是一致的,相当于古亚洲洋的闭合-陆陆碰撞时期。由于新元古界西保安组(Pt3xb)分布范围有限,在岩体侵入体中呈大小不等的俘虏体状存在,其现存的面理和褶皱产状对恢复原始构造形态、性质及运动方向等已失去意义。(2)断裂构造区内断裂构造
7、非常发育,方向主要有近东西、北东东-北东-北北东、近南北及北西向四组。其中,北东向断裂最为发育、规模也最大(图1)。区内活动最早的断裂是西丰断裂(F14),也是区内最大的断裂。从地质图上可以看出,它对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的分布起控制作用,其晚期活动又切割了白垩系火山沉积层(如乐善乡一带),可见西丰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它的形成时期大约为古亚洲洋闭合期,在南北向挤压应力场中形成的自北向南的逆冲断裂。而后,在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影响下,在东西向挤压应力场中,演化为扭性。该断裂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