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11134
大小:10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8
《现代汉语“x透了”格式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现代汉语“X透了”格式探析 [摘要]“X透了”结构是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格式,也是口语中较多使用的一种格式。本文从三个平面的角度入手,通过对“X透了”格式的语义特点、句法功能、语用功能的分析,对这一语言现象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并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X透了”;语义特点;句法功能;语用功能;对外汉语教学 一、现代汉语“X透了”格式的语义特点 1、“透”的语义分析及“X透了”格式的分类 《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将“透”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词性为动词的“透”,记为“透1”。“透1
2、”主要有三种语义:1、表示“穿过”;2、表示“泄露”;3、表示“显露”。 第二类是词性为形容词的“透”,记为“透2”。“透2”也主要有三种语义:1、表示“透彻、清楚”。2、表示“彻底”。3、表示“程度极深”。 在此基础上,根据“透”的词性,笔者将从北大语料库中检索到的“X透了”格式分为三类: (1)“X”+“透1”+“了” 这一类中的“透”为“动词”,整个结构是“述补结构”。“透1”用来表示在执行了“X”这个动作以后的结果。 (2)“X”+“透2”+“了”6 这一类中的“透”为“形容词”,常用来表示
3、一种状态或程度。 (3)“X”+“透3”+“了” 这一类中的“透”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在语义上和前两类“透”相比,其语义开始虚化了,整个格式用来表示程度极深的一种状态。 2、能够进入“X透了”格式的“X”的语义特点 并不是所有的动词、形容词都能无条件地进入“X透了”格式,能够进入上述三种“X透了”格式的“X”在语义上都各有自己的要求和特点。笔者对所搜集到的语料进行整理和归类,发现能够进入“X+“透1+了”这一格式的“X”包括13个,笔者将这一类“X”标记为“X1”,具体情况详见下表:
4、通过上表中对“X1”的分析,可以得知这一类“X1”的共同特点是: (1)所有的“X1”的词性均为动词。 (2)这一类“X1”均为动作性较强的动作动词,因而都可以进入“把”字句和“被”字句。 (3)从语义的角度来看,这一类“X1”往往表示两种语义: 其一是表示“通过一个具体的动作在空间的领域内穿过某物”。例如“凿透了、钻透了、磨透了”等等。其中“凿”“钻”“磨”均为动作性较强的动作动词,通过这一具体的动作使其作用对象达到“通透”的结果,“透”便是其动作执行的结果。 其二是表示“通过长时间的接触,最终浸透
5、或渗透某物”。例如“浇透了、淋透了”。6 (4)从语义指向的角度来看,这一类格式后面往往可以有宾语成分,其中“X1”的语义指向一般指向主语,“透”的语义指向往往指向宾语成分。 能够进入“X+透2+了”格式的“X”共有30个,这一类“X”标记为“X2”,具体情况详见下表: 这一类X2的特点是: (1)这一类“X2”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 (2)如果“X2”是动词,则动作义不如第一类中的“X1”的动作性强,且往往是与心脑活动相关的动词,例如“想透了,琢磨透了”,其中的动词“想”、“琢磨”都是表示心
6、脑活动的动词,后面加上“透了”,主要是用来表示一种领悟程度深的状态。 (3)若“X2”为形容词,则表示对状态的一种描述。例如“红透了、黑透了”,其中的“红”、“黑”均为形容词,其后与“透了”搭配,是对状态的一种描述。 能够进入“X+透3+了”格式的X共有32个,这一类“X”标记为“X3”,详见下表: 这一类“X3”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这一类“X3”的词性可以是“动词”,例如“伤透了、亏透了”。也可以是“形容词”,例如“糟透了、蠢透了”。“X3”若为“动词”,多为表示“心理活动”的“心理动
7、词”,例如“烦透了”、“恨透了”中的“烦”、“恨”。“X3”若为形容词,可以是表示积极意义的形容词,例如“好透了、妙透了”中的“好”和“妙”6,也可以是表示消极意义的形容词,例如“坏透了”、“乏味透了”中的“坏”和“乏味”。但是,不管是表示积极意义还是表消极意义,这些形容词多与心里的某种体验和感觉相关,其后与“透了”搭配,用来凸显这种心理感受的程度深。 (2)这一个格式中,“透”的语义指向一般指向之前的谓语动词,这是由于“透”的语义已经虚化了,紧紧粘附于其前的成分,其语义的独立性和实在性已经减弱了。 二、现
8、代汉语“X透了”格式的句法功能 “X透了”格式常常在句子中充当述语,其后往往有宾语成分,还可以在句子中单独充当谓语,有时还能作定语。但是,上文中的三类“X+透+了”格式在使用过程中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情况详见下方的饼状图: 饼状图(一):“X”+透1+了的句法功能 由上表可以看出,“X+透1+了”最常用的用法是充当述语,其后往往有宾语成分。例如:“钢叉穿透了干草堆。”“干草堆”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