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08316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浅论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论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摘要:情感是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情感贯穿于文学创作的始末,对文学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作家情感的积累,让作家有了创作的动力,投入到创作中去。通过文学传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 关键词:情感;文学创作;作用 中图分类号:I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22-01 文学即人学,文学离不开情,情的抒发也离不开文学。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学是通过文学创作体现的。文学创作是充满情感的活动,情感的活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情感如一个指向针为作家指明方向并引导他前行;如一根纽带连接着生活中零散的创作材料;又
2、如一座桥梁让读者与作家作品的思相通。情感在文学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 一、情感是文学创作的动力源泉 文学创作家投身于文学创作,情感就是最直接的动力来源,“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情性,形诸舞咏”,古人就有这么论述,可见自文学创作诞生那天起,情感的力量就如影随形,在文学创作中无时无刻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促进作用。4 人生活在世界上需要人与人的交流,当作家遭遇非常高兴的境遇或者碰到十分难过的事情之时,都会通过情感流露出来,这种心理用书面语言表达就是文学创作,比如唐玄宗在亲眼目睹了唐朝由盛转衰以及感受到人生的不如意和生活的艰辛等种种际遇后,创作出了《早登太行山中言志》
3、等名作。强烈的情感刺激是文学创作极大的动力,使得文学创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性而发。诗人艾青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强烈的情感长期积压在作者的内心深处,只要有机会,他们就特别迫切的想要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强烈的心理势能,在文学创作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情感的倾注促动文学创作欲望4 人们对大自然美的感受、认知的过程,就是对自然的审美鉴赏过程。通过这种审美鉴赏的思维活动,主观上要求把自己的情感认知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艺术心理诉求,即艺术创作欲望。这种创作欲望的强烈与否,与人们对事物认知的情感有着密切
4、的联系。如果主观上对事物的情感淡薄,就无法对事物激引起审美鉴赏兴趣,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创作意念。只有对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自然地使得主观上对事物倾注情感并达到一定的感受认知水平,就会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文学创作需要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文学的生命力。生理挂图、动植物标本以及宣传画,尽管其生理形态精确,有解剖与宣传效应,但是,不能打动人的心灵,而齐白石的虾,情趣盎然,徐悲鸿的奔马,尤其形象。这类作品之所以能够撞击心灵,诱发人的想象,主要是有对生活的情感体验。艺术家审美思维与科学家抽象思维的不同在于它的思维活动全靠情感作催动剂。文学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生活中的某些人事景物
5、的触发,使文学创作者的心灵世界掀起了情感的波澜。这种情感的爆发,打破了心灵世界的平衡,为了求得新的平衡,文学创作者必须通过某种形式行为宣泄这种情感,以减弱情感在心灵中的压力。 三、文学是不同情感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学在语言、形式、表达内容、思想感情等诸多方面所具有的诸多特征决定了人们对于文学本质的不同理解,能够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差异巨大的文学作品(比如说《红楼梦》和《百年孤独》)都能成为经典名著。某一个作家将一个故事通过优美、生动的文字讲述出来,不仅仅是作家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想象经验的积累,更为必要的是这个故事必须包含一定的情感取向、情感效应:或使人感到愉悦,或使
6、人感到愤怒,或使人感到忧愁,或使人感到恐怖。没有人的情感参与,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那么这个文学作品就不能获得生命。一首水平很差的诗歌,没有什么思想价值,不够勾起人们的审美想象,也不能让人变得更加聪明,那么它为什么还能够称得上是文学作品呢?因为它在韵律上还稍有可取。我们在阅读它的时候,还能朗朗上口,使我们感到愉快。倘若它这点形式上的美感都不具备的话,我们只好把它扔进垃圾桶。有的文学作品浅显易懂,看罢立即就能使人产生情感波动;有的作品比较难懂,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但最终还是要对人的情感发生作用。判定一个文学作品的好坏优劣的标准,就是他在多大程度上引起了人的情感变化。
7、 韩愈在一篇记序的文章中说;“穷苦之词易好,而欢娱之词难工。”4这句话是从古至今很多人都推崇的。如果说从文学作品的创作者角度来阐释这句话的话,这句话是说人只有经历过人生的苦难、世态炎凉,方能够悟得生命真谛;那么从文学作品的接受者来说,可以作此解释:文学作品诉诸人的内心中悲伤的一面时更容易为人所接受。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假如只用快乐、哀伤、既不快乐也不哀伤这三种状态来描述人生的状态时,绝大多数人的快乐的比例都偏少,哀伤的比例都偏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也难怪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以悲剧结局的数量远远大于以喜剧结局的数量。哀伤更能够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