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04177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8
《走近文化,聆听幸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走近文化,聆听幸福 摘要:从角色模式、提问艺术两方面探讨中学语文课堂的幸福策略,尝试为课堂幸福指数的提升提供现实路径。 关键词:中学语文;幸福课堂;角色模式;问题意识 对目前在校中小学生而言,其幸福指数与学校生活息息相关,于是课堂――这一教学重地就成为践行幸福的第一阵地。然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却曾大声疾呼:“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显然幸福与知识灌输型课堂已背道而驰,渐行渐远。那么,在素质教育的语境下传统课堂将面临何种变革?或潜移默化,或疾风骤雨,但无论如
2、何,对传统课堂进行一场文化重塑都势在必行。 一、幸福课堂的角色定位 以知识为指向、以教学为路径,通过教与学获取知识与技能,这就是课堂教学的现实价值。那么,在该文本的讲述中学生是如何求取知识的呢?一个学习能手又是怎样诞生的呢?叙事学经典的“角色模式”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精巧的解答。 法国叙事学家格雷玛斯将“角色”界定为“行动素”,即能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功能性人物。他认为作品中的所有角色可分为六种:主角与对象、支使者与承受者、助手与对头,并指出此六大角色相辅相成,共同构建文本的深层叙事结构――“角色模式”。如下图所示:5
3、 毋庸讳言,在“学生求知”的文本讲述中,其“主角”即求学的莘莘学子。“期望与理想”充当“支使者”的角色。在家长、老师的期望与自身理想的“支使”下,学生刻苦努力,向课堂知识要点、重难点发起猛烈冲击。显然知识与技能是学生渴望获得的主体“对象”。然而,求知的道路往往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的困扰,使他们无法拨开云雾见月明。那么,层出不穷的问题在此就充当首席“对头”。除此之外,学生还要掌握学习规律与技巧,如若不然,它们也将成为求学路上的阻碍。于是主角需要求助于“助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当然是为学生解惑的
4、得力助手。但若将“助手”仅仅定格于此的话,或许问题就被过于简化了。课堂上同学间的互助及课外资料的补充等也是学生求知不可或缺的重要助手。在种种考验后,最后的胜者将成为知识、技能乃至未来梦想的“承受者”。 二、幸福课堂的提问艺术 如上文所述,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非重于“教”而在于“导”。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的确,教学贵在导,摒弃灌;而引导之法,又贵在善“问”。提问,是课堂组织教学的重要一环,提问得当,学生思维主动、活跃;提问不当,则学生思维混乱甚至停滞。提问艺术
5、对课堂导学的作用不容忽视。那么,怎样提问才能激活课堂、构建幸福呢? 1.序列设问,于关键处质疑 钱梦龙先生曾说过,“5每堂教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读中的所惑之处,精心设计问题,或以一个大问题领起诸多小问题,或按教读顺序层层设问。问题提得好,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如他教授《愚公移山》一文,在落实字词、疏通文义后,列出下面四个问题: (1)请计算一下,这次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2)移山这件事做起来难吗? (3)愚公究竟笨不笨? (4)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吗? 从移山人数入手提问
6、,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既落实了“且”“更”“龄”“遗男”“荷担者三夫”“遂率”,以及“遂率”句的主语省略等知识,又为后文分析理清头绪。由人到事,第二个问题把学生引向“移山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能显示出人们的不同精神面貌”这个方面;第三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新的深度,深入挖掘愚公的伟大之处;最后一个问题,扣住神话式结尾,突出了愚公精神感人至深。四个问题处处问到点子上,个个都能激起思维的波澜,引起学生热烈的讨论其至争论,这些问题研究透了,学生对全文就理解透了。不仅如此,钱先生的提问语言生动,问题也贴近学生。如此建构式的问题设计使学生有话可
7、说,且说得精彩,不时体验知识生成的幸福。 2.对立统一,于矛盾处提问 比如,笔者在执教《社戏》时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第一,“课文题为社戏,但并非从一开头就写社戏,那真正写看戏的是文章的哪些段落?”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发现:文章以“看戏”为分水岭,层次明了地分为两大部分。接着笔者抛出第二问题,“这戏好看吗?”5大部分学生都说不好看。不过也有学生列出课文中“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以及“回望”“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来说明那晚的戏对“我”还是有吸引力的。紧接着我提出第三个问题:“其实在文章中作者本人已经对
8、社戏进行了评价,是哪句呢?”学生再次回到文章认真阅读,找到了最后一段。这次我先让学生齐读这一段。刚读完,学生就把我即将问的问题提了出来:“老师,既然戏不尽好看,文章结尾为什么又说‘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矛盾出现了!同学们议论纷纷,我趁机因势利导:“大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