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00958
大小:10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8
《引入cis,实施高职院校形象塑造工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引入CIS,实施高职院校形象塑造工程 摘要:良好的形象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它不仅可以为高职院校增加教育能量,而且还可以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吸引力,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创造契机。引入CIS,借鉴企业成功的形象塑造经验,实施学校形象塑造工程,高职院校将在更为深广的基础上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影响力,从而在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高职院校;形象;CIS 一、CIS的含义及其对高职院校的影响 “CIS”(CorporateIdentitySystem的简称)即企业识别系统,是企业内外对企业的整体感觉、印象和认知,是企业状况的综合反映。“CIS”不仅是企业管理的
2、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企业的一项投资行为和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CIS分为MI(企业理念识别)、BI(企业行为识别)和VI(企业视觉识别)三个层次。MI(MindIdentity的简称),指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独特的治企理念、经营宗旨、核心价值观、共同奋斗目标、企业精神、企业作风等,它是CIS的灵魂,对BI和VI具有决定作用并通过它们表现出来。BI(BehaviorIdentity的简称),指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统帅下整个组织及所有职工的一言一行和各项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体系,它是企业形象策划的动态识别形式,有别于企业名称、标志等静态识别形式。VI(Vision7Identity的简
3、称),指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独特的名称、徽标、标准色等视觉要素,其表达需要借助某种物质载体,它是整个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中最形象直观、最有冲击力的部分。CIS战略是塑造良好组织形象的最有效、最流行的方法之一,它着重通过企业识别系统的运作,将企业的各方面信息传递给相关者,以塑造企业统一的良好形象,使人们对企业产生认同和依赖,从而达到扩大产品销售和服务的目的,为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 高职院校的形象是社会公众对学校的表现和特征做出的整体评价,它包括外感形象和内感形象两方面。外感形象是指高职院校外部公众如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和家长等对学校的整体看法、最终印象和综合评价。内感形象是指高职院校内部职
4、员对学校的整体看法、最终印象和综合评价。内感形象和外感形象相辅相依,共同构成学校的整体形象。高职院校的外感形象取决于学校的物质环境、校风建设和在公众中的宣传力度,等等,而内感形象则取决于内部公众在学校中的物质、精神满足程度。良好的形象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它不仅可以为高职院校增加教育能量,而且还可以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吸引力,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创造契机。引入CIS,借鉴企业成功的形象塑造经验,实施学校形象塑造工程,高职院校将在更为深广的基础上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影响力,从而在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高职院校自主形成
5、CIS的方法7 吸纳企业文化,实现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互补,是当前构建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和推动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引入CIS,既是吸纳企业文化的有效方法,也是学习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那么,高职院校如何打造和形成自己的CIS呢? 1.在理念识别(MI)方面,高职院校应提炼学校精神,树立共同目标,形成核心价值观,建构职业化的校园精神文化 理念识别系统属于学校精神文化的范畴,是指导治校办学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是学校构造上层建筑的原始基座,是高层管理者搞好顶层设计的起点和基础,包括教育理念、办学宗旨、发展思路和管理方略,等等,它主要来源于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理性思考和对学
6、校状况的科学诊断。 高职院校要塑造自己独特的品牌形象,提升知名度,必须有区别于普通高校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的学生进入企业后,除了要求其知识、能力与岗位要求相适应外,还要能够与企业的价值观和团队协作精神等相适应。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向学生传递文化时,应有意识地考虑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衔接沟通,把企业文化引入高职院校,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认同、接受并改善企业文化。因此,高职院校在确定办学理念时,应准确定位,要提炼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和本校特色的学校精神,使其成为本校文化的统帅,并以此确立核心价值观和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核心价值观是一所学校评价事物和行为的标准。有了它,学校内部成员在判断自己行为时就具有了
7、统一的标准。共同的奋斗目标是一所高职院校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某种高度和结果。面对竞争日趋激烈、市场日趋成熟、职业培训异军突起等趋势,高职院校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自始至终有明确的、可实现的目标作牵引。一旦确立了这个目标,学校管理者就可以挖掘高职院校每个成员的潜在力量,使其致力于这一宏伟蓝图的描绘。7 高职院校还应有效利用各种载体,营造与职业教育相匹配、符合市场需求的精神文化,推进“职业化”的校园文化建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