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00090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也谈国学进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也谈国学进课堂 最近读到几篇关于国学教育的文章,因为这是热点问题,遂颇多好奇;可是从读者角度看,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还需要深入下去。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宗伯?乐师》言:“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孙诒让在其所著《周礼正义》中指出:“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由此可见,“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20世纪初,西风东渐时期,与西学(即西方文化、经济、科学、政治、思想等总称)相对,提出“国学”,侧重在两者的差异性,
2、以文化和思想为主要比较方面。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文化发育中已经形成被广泛认可的价值体系,当西方文化思想潮流来袭时,势必引发与本土文化的冲突。国学,这个时候自然成为一批本土意识非常强烈的文化人树立起来的旗帜。 我们也知道,与梁启超、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等一批新文化名人并峙的还有一个名人群,如章太炎、陈寅恪、梁漱溟等。有意思的是,这个时期的文化名人,有不少都秉持国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们之间的文化论争或许非常激烈,可是在文化养成上,他们大多不排斥中西兼修。4 文化之变多与社会形态之变有直接关联。新中国成立,宣告与封建文化决裂;20
3、世纪80年代执行改革开放政策,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工业化进程,我国从农业主体人口社会演变为工业人口和城市人口占多数的社会,这也势必重新构建所谓现代新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这一段社会巨变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文化修复和整合的时间比较短促,而且当下很多人正在经历这场文化的撕裂,普遍对文化生活不适应。于是国学热潮风生水起。 国学教育产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与西学的抗争中,国学被当作社会改造的一个抓手。在这场论争中,我们需要明确这样几个结论: 其一,社会的发展与现代化转型,尤其是全球化的高度融合,客观上决定了传统意义的国学已经不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的主
4、流文化和主导文化。文化的变革与融合是趋势。 其二,西学永远不可能湮没中国文化,因此以西学移植来改造中国社会这条路子也走不通。我们的思维、思想具有中国特色,这决定了中国文化一定是循着一条脉络发展的。就如西方文化发展到今天,无论说它怎么现代、魔幻、荒诞,可我们还是能够从古希腊文化那里找到它形成的基因。 其三,传承国学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的所谓国学大师,或许可以专修国学的某一点,不可能与当前国学潮流中我们所赋予国学的宏大所般配。以国学大师为文化旗号聚集大众,成为他们的信徒,这有些荒谬。 其四,国学在思想上有一定的驳杂性,如诸子百家,很多都是
5、有冲突的。我们学习国学思想,怎样兼容这些不同的东西,也是一个问题。在封建时代,统治阶级解决这个问题,采取的是独尊儒术。今天的国学教育中,我们应该怎么办?是否要考虑选择性? 其五,国学有一批文化典籍,目前倡导国学的人,采取的基本方法是注疏或宣讲这些典籍。谋求贴近典籍本义的努力,或者照搬照抄、死记硬背,这样的路数并不适合今天的学生学习4。而一些文化学者,希望在今天的语境里赋予国学典籍以新解,这样的路数也被批评,因为新解已经不是国学了。我们学习国学,应该走一条什么路子?这是值得思考的。 我是语文老师。出于职业角色需要,有意识接触了一批我国古代
6、文化典籍,就我的知识储备来说,这样的阅读实践是比较艰难的。据此来看,在我国大众中推及古典阅读,在我国中小学普及国学教育,用这样粗疏的食古不化的办法主导学习,必将更难。基础教育是大众化普及教育,若国学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自然需要有识之士做几件事: 第一,从国学的若干考察维度和领域上,做出阅读的精选,明确到底要读什么,哪些可以打下文化底子和思想修养底子。思维要开阔一些,要多维度选择,不要局限在某些被历史教育窄化、固化的东西上。过去是儒家第一,以为国学就是儒学,这显然是狭隘的文化视野。国学是杂学,存在多种思想的冲突,要把这些原生的东西呈现出来
7、。由此奠定的文化新人,一定要区别于封建社会里服务封建文化统治的儒生。 第二,要在传承的同时,具有清醒的批判意识,或文化自觉。中国文化是多民族在不同时代,经过多次剧烈碰撞融合发展而来的。国学不是一时的文化,也不是一世的文化、一朝的文化、一族的文化。因此,它不可避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力求解决的是特定时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精神危机问题。目前什么人做什么事,都打着国粹的旗号,这是需要警惕的。 第三,对于普及性的中小学国学教育,一定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结合现代生活问题的解决,阐释古人的智慧。也就是说,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国学,一定不能走学术的高精尖
8、的路子。4 第四,不要迷信西学可以救世,同样也不要神化我们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典籍和文化名人,在封建教育文化环境里已经被神圣化,在民间传播中带有迷信和崇拜的意味。学习国学反对薄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