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中的屈原形象 毕业论文

《离骚》中的屈原形象 毕业论文

ID:312868

大小:4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07-21

《离骚》中的屈原形象  毕业论文_第1页
《离骚》中的屈原形象  毕业论文_第2页
《离骚》中的屈原形象  毕业论文_第3页
《离骚》中的屈原形象  毕业论文_第4页
《离骚》中的屈原形象  毕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离骚》中的屈原形象 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曲靖师范学院学生(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离骚》中的屈原形象学生姓名:学号:系别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三完成日期:2013年3月15日7《离骚》中的屈原形象【摘要】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年轻时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忠于祖国的赤诚之心,在艰难的政治环境中,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然而保守的贵族党人嫉贤害能,怀王听信谗言,疏远最终放逐他,诗人报国无门,理想彻底破灭,最终以身殉国,投江自尽。他的一生是悲壮而崇高的。在三十多年的流放生活中,仍心怀拯救国家,虽受尽打击迫害,却忍辱负重为国培育英才,始终保持着自己高洁的品格,不与世俗同流

2、合污,宁可以身殉国也不愿苟且偷生,这种节操在《离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关键词】理想悲壮崇高一、屈原生平简介屈原是战国楚国人,青年时就见闻广博,关心国家安危,长于文辞,深受楚王器重,任左图之职(相当于副宰相),在朝中与群王商议国事,外出接待宾客,应对诸侯。当时朝中有一上官大夫,因争宠而妒忌屈原之才能,便设法陷害他,在怀王面前说屈原居功自傲、藐视君王,天下事非他莫能。怀王听信谗言而疏远他,并降为三闾大夫。屈原出于对楚国的热爱,任悉心从事对贵族子弟的教育工作,热忱为朝廷培育贤才。后来秦国为挟持楚王签订割地和约而使诈,屈原拼死

3、谏阻怀王,并与朝中贵族党人发生冲突而触怒怀王,被放逐汉北。楚怀王终于被骗,死于秦国。秦襄王继位,屈原痛斥贵族党人的误国行径,被子兰诽谤诬告,秦襄王大怒,又将其放逐到更偏远的沅湘、汨罗一带。此时秦国摧垮了楚之盟邦齐国,又大举进攻楚国,楚面临灭亡之难,而秦襄王君臣依然醉生梦死。屈原痛惜于理想的破灭,国家的危亡,人生的苦难,决心以结束生命来表达他对腐朽王朝的抗议和与祖国生死与共的情愫,终于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为纪念屈原而流传至今)自投汨罗江,结束了他悲壮而崇高的一生。二、悲愤之作屈原遭到两次放逐,在江南多年之后,回顾平生整个

4、奋斗历程:他痛恨楚王听信谗言不察明事理,7颠倒黑白,自己秉公守正,竭尽忠诚智慧,侍奉君主,却遭谗臣离间,正直的人为世道所不容,忠诚之人被诽谤,可靠之人被猜疑。诗人怀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楚王的忠心,对苍生的哀悯,对理想破灭的悲愤,写出了怨愤之作《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篇带有自叙性质的政治抒情诗。全诗主要叙写屈原的政治遭遇,倾诉爱国情怀。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追求理想、坚强不屈、德才兼备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体现了诗人高尚的追求,洁白的人格,坚贞的操守;反映了诗人对楚国政治黑暗腐朽的愤慨以及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的

5、美政理想和理想破灭后的悲痛哀怨之情。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实质就是屈原形象,他既有“存君兴国”之志,又有治国理乱之能,胸怀美政思想,企图改善楚国的处境,振国兴邦,却为黑暗势力所困,从而引起悲剧性的冲突。楚王听信谗言而疏远、放逐他,屈原虽遭放逐,仍眷念着楚王,想回到朝廷,希望有机会能促使君王悔悟。他渴望扶持君王,拯救国家,想扭转衰弱的局势,却始终没有办法,因此不可能重返朝廷,最终看出楚王是不能觉悟的。他源于对祖国的热爱,上下求索,不断努力寻找救国的机会,千辛万苦却唤不醒昏庸的楚王,致使他报国无门,感到万分悲痛、绝望,导致以身殉国

6、。一、人格美的体现诗人崇高而悲壮的一生主要体现于《离骚》,具体如下:(一)崇高的理想屈原一生孜孜以求,辅佐君王统一天下,他不断地勉力自修,尚在青年时期便知识渊博,才华卓越,并培植了大量人才,希望能为国效力。当时楚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屈原担任左徒之时主张对内修明政治,推贤选能,对外联齐抗秦,如果按这个策略,统一天下是有可能的,为了这个远大的理想,明确的目标,屈原决定全身心投入到政治改革的大潮中去。长诗开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表明诗人与楚国同宗共祖;“摄提贞于孟陬兮,为庚寅吾以降”表明诗人出生高贵,降辰非凡;“

7、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意指父亲对他的期望很高,并赋予他美名,诗人对自己也很自信,表现了对祖国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诗人并不满足于先天的赋予,而相当在乎后天的修炼:“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个人素质提高了,他希望辅佐君王,又担心时光飞逝,为国做不出事业,“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的诗句,体现了诗人急于报国的心情。令他更为担心的是楚王不能及时奋进,耽误了楚国的前途,因此他劝导楚王应趁年壮抛弃污秽,改变陈旧的法度,并表明愿为君王引路:“乘骐骥以驰骋兮,来

8、吾道夫先路”。于是诗人以“禹、汤、文王”的清明政治,尧舜的正大光明跟昏庸失国的桀纣相对照,暗示楚国此时群小乱围,前途危急,他企图通过对古往盛世的回顾,为统治者的改革树立榜样。7(二)艰难的探索屈原希望楚怀王廷揽贤能,广收才俊,实现其法治的精神,刷新贵族领主政治制度。然而当时楚国社会现实无比黑暗,贵族统治集团反对改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