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赵体楷书的临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赵体楷书的临习赵孟兆页(1245-1322年),是元朝的一代艺术宗师,也是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他明画理,开画风;工书法,嗜篆刻;通音律,善制琴;冠文章,熟诗词;知天人,谙佛老,是一位在文化艺术上具有极高造诣的人物。《元史》本传记载他“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这未免有些夸张,但他于书法确属难得的全才、天才。客观上,赵孟兆页的楷书和行草(尤其手札)是出类拔萃的。书法史上的楷书一体,自唐代之后几乎再无大家,到元朝出了个赵孟兆页,他融前贤众家之美,以婉转绰约、风姿流动的
2、楷书面貌独树一帜,后人言楷有“欧、颜、柳、赵”Z称,是谓“赵体”。赵体楷书风行六■B■余年,决非偶然,足见其书具有穿越时空的艺术价值和后人学书取法的丰富内涵。临习任何一家书体,如果有可能的话,我认为有必要先大致了解一下书家所处的人文背景,如此更有利于准确地把握他的用笔和整体书风特征。临习赵楷也不例外。一、赵孟兆页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书法审美取向的形成赵孟兆页的青少年时期处于宋末元初之际。宋人书家写性情、尚意趣和重创新的艺术追求,曾掀起了书法创造的高潮,产生了苏、黄、米、蔡等艺术大师。然而这种审美追求后来
3、因对法度的轻视和渐次疏离,也使书法艺术逐步走向了衰微,至南宋更是每况愈下,书坛软糜之风日盛,正缘于此,南宋少有书法大家出现。宋初欧阳修即叹曰:“自苏子美(舜钦)死后,遂觉笔法中绝。”明人董其昌说:“宋人书取意,自以其意为书,非能有古意赵孟兆页本是苏东坡的崇拜者,后来他敏锐地发现宋人书法所失,于是举起复古大旗,力倡书法回归古法古意,远追魏晋。而且他身体力行,在真、行、草和篆、隶书上无不勤勉用功。楷书从唐回溯至钟王,他将一生都用在对传统占法的求索中,努力吸收着古人的营养。他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体亦须
4、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为重振书法艺术,他十分重视笔法。他平生对王羲之父子最为推崇,认为二王的书法达到了口古以来的艺术高峰,其在《阁帖跋》中云:“渡江后,右将军王羲之,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传子献之,超轶特共,故历代善书者,必以王氏父子为举首,虽有善者,蔑以加矣!”大家知道,由于玄学文化盛行,以“钟王”为代表的魏晋杰出书家追求笔法的多变极致,以笔性体现人性,以优雅、高逸、潇洒的笔致表达口然的、口在的、轻灵的和平和屮充满神韵的境界,钟繇的楷书质朴自然,醇古简静,又富流动感;二王的楷书则或
5、高格清丽、温润典雅,或风神超逸、怡悦于虚无之境,确有珠玉朗月般的绝俗之美。赵心仪魏晋,追摹钟王,魏晋人的这种唯美主义的书法神韵也无不深深地吸引着影响着他的艺术审美,加之赵本人博识多才,性情儒雅止与之相契合。如此这般都决定了赵孟兆页在书法艺术上的审美取向尚古和唯美。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楷书既远接魏晋的古韵,又近取唐宋李亀的方峻和东坡的畅意,而李邕自认为是二王“初发芙蓉”的继承人,东坡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李苏二人包括晋以后的许多书家均是二王的膜拜者,都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书风。由此,赵孟兆页以
6、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为视角,加以融合,笔法变得华美而不乏骨力,畅快而不落俗流,潇洒中见高雅,秀逸中吐清气,从而形成赵楷方圆兼备,笔法精妙而又闲雅流美的书风。二、赵体楷书的结体、用笔特点赵孟兆页是位多产书家,一生写下许多碑帖,大中楷代表书作有《妙严寺记》、《三门记》、《胆巴碑》、《仇铐墓碑铭》以及《福神观记》等,其楷多用行书笔意,点画持重振飞,矫健多姿。风格上大致分为圆润飘逸的,如《仇铐墓碑铭》、《福神观记》等;方正严整的,如《妙严寺记》、《三门记》、《胆巴碑》等。下面谈谈赵体楷书用笔和结体的基木特点。1
7、・点画。赵字的点,姿态形状变化多样,有长点、短点、方点、圆点等,多取侧势,笔意连带跳动,或左或右,或仰或俯,莫不灵便生动。两点无论相向相背皆呼应有情,三点则气贯势连,四点虽空间排列均衡,然各点都口有情态,或丝连或意接。2.横画。起笔大多侧锋重笔,短横厚重,长横中间渐次提笔运行,收笔回锋。运笔沉稳果断,一般都是向右上取势。横排列时,第一横画起始用侧锋(切锋),第二横画则承上之势又裹锋入纸,第三横画调整笔锋后再以露锋起笔。3.竖画。一般以方笔(横着下笔)居多,常根据字形或字所处环境,长竖末笔有悬针和垂露之
8、分,女口“年”、“斯”、“帝”、“卯”等,且右边之竖微带外拓弓状,向字中心聚势。折提笔中又予以拖长,显出赵体特有之征,近人郭沫若先生行书也多有此笔。赵楷总的特点是,字形基本呈方正形,字的大小趋同,行距字距匀称,结字紧凑,方圆笔兼施,点画圆活,气势连贯,用墨较重,每字起始多重笔,笔触分明,秀劲又流畅。实用而兼具美感。三、临习赵体楷书应注意的关键点赵孟兆页是一位轉学多能的天才艺术家,更是一位刻苦勤奋的书法大师。明人文嘉说他“于古人书,无不临学”,“故能萃会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