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83012
大小:10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8
《陋室有真趣,琐事悟德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陋室有真趣,琐事悟德馨 《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展现自己的心志,以“德馨”贯穿全篇,极力抒写了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格调高雅、文句精美,可谓我国古代散文中的一朵奇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陋室”,去品悟作者那高洁的志趣。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江苏徐州人,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他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
2、称“刘白”。他被尊称为“诗豪”,有《刘宾客集》存世。 陋室轶事 按唐职别规定,刘禹锡被贬后应住县衙门内三室三厅之房。但和州知县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被贬,就安排他住城南临江的三间小房。刘禹锡随遇而安,据周边景观,作“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联贴于门上。知县见状,又故意将他迁往德胜河边,住两间。刘禹锡乐于周边山清水秀,岸柳婆娑,又写下了“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的对联。知县闻讯后,再一次将刘迁往城内,住一间。半年光景,三迁其家,刘禹锡如鲠在喉,遂奋笔疾书写下表达自己节操和情趣的《陋室
3、铭》,并请人碑刻于门外。知县闻之,只好作罢。7 铭文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两个特点:一是强调文字的简练,一般都用韵;二是强调内容、境界、层次要高。 刘禹锡《陋室铭》一文语言凝练,但却格调高雅,历久不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美点: 一、托物言志构思美 文章展现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抒发和阐述,而是借助于自己生活居住的陋室来反映和展现。这种手法就是托物言志。文章开篇以“山”和“水”因“仙”和“龙”的存在而闻名起兴,
4、从表面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这里环境优雅,这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里交往“无白丁”,往来“有鸿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用具体的事例展现生活和精神的富足。最后又将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将自己和古先贤相比,层层蓄势,处处展现屋子因为“我”之志趣的高洁而不陋。整个作品,作者只字不提陋室之“陋”,而“不陋”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二、层次分明的结构美 全文虽仅81字
5、,但却层次分明。首先以山水闻名起兴,顺势提出自己的观点,即“惟吾德馨”,然后从三个方面说明“陋室不陋”7的原因,分别是:环境清丽,陋室不陋;交往高雅,陋室不陋;日常生活富有情趣,陋室不陋。用具体事例证明只要“德馨”,陋室不陋的观点。最后作者又将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运用典故进一步突出陋室不陋,暗示自己同诸葛亮、杨子玄一样同是出类拔萃的“人间正道君子”。最后以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收束全文,一个反问,不仅是自我肯定,说明了作者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更画龙点睛,再次有力地点明主题。整篇文章,
6、三个层次环环相扣,又详略有致,可谓结构之美。 三、骈散结合的语言美 作为一篇铭文,本文短小精悍,语言优美整齐,读来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富有音乐美。从句式上来分析,作品巧用四字语、五字语构成骈句,言简意赅,虽非韵文,但均在偶句上押韵,其韵脚为“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韵脚不是“in”就是“ing”,音韵谐合,意蕴丰厚;从修辞上来说,作品排比构思,对偶工整,对比鲜明,类比映衬,引经据典,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读来一气呵成。全文大部分为骈句,只有结尾处引述孔子的话,“何陋之有”为散句
7、。骈散结合,整齐美与错落美并存,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文学艺术价值。 1.古今异义 山不在高(古:在乎,动词;今: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 惟吾德馨(古: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芳香) 无丝竹之乱耳(古: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丝绸和竹子) 无案牍之劳形(古:身体;今:形状) 2.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名作动词,出名)7 苔痕上阶绿(名作动词,蔓上;绿,名作动词,变绿) 草色入帘青(名作动词,使……变青) 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使动,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使动用法,使…
8、…劳累) 3.一词多义 之何陋之有(助词,表宾语前置,不译) 无丝竹之乱耳(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4.特殊句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判断句) 何陋之有?(倒装句,宾语前置,即“有何陋”)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偶句) 5.刘禹锡《陋室铭》中,陋室的不陋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具体说明。 6.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从“山”、“水”、“仙”、“龙”写起?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