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桃花源记》中的“渔人”形象

也谈《桃花源记》中的“渔人”形象

ID:31281197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8

也谈《桃花源记》中的“渔人”形象_第1页
也谈《桃花源记》中的“渔人”形象_第2页
也谈《桃花源记》中的“渔人”形象_第3页
也谈《桃花源记》中的“渔人”形象_第4页
也谈《桃花源记》中的“渔人”形象_第5页
资源描述:

《也谈《桃花源记》中的“渔人”形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也谈《桃花源记》中的“渔人”形象  在《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2005年第1期中,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的杨玉栋老师在〈《桃花源记》“渔人”新解〉一文中认为,《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之所以要把主人公设置成“渔人”,是用“渔人”的谐音来表明他对这类“愚蠢的俗人”的嘲讽和鄙视。笔者有不同意见,就此提出,与杨老师商榷。暂且不论其他,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国古诗词中历来对“渔父”也就是也就是“渔人”这一形象的运用和理解。  一、从中国古诗词中看“渔人”形象  相对较早的屈原《渔父》篇里的渔父,是作为屈原的一个对面,而不是对立面出现的。屈原是要坚持自己的操守

2、,渔父说,不妨随和一些,“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就是说我们可以随环境,自己可以有一个新的选择,我们适应它。我濯缨也罢、濯足也罢,反正我还是濯了。所以他既有自己的某一种原则和立场、或者行为方式,但是又有一种变动。屈原是执着,他是一种超脱。某种程度上他有一种和光同尘,但是到了后来,很多文人都写渔父词,或者是塑造渔父的形象,往往是把这两个形象结合到一起。屈原借这篇词来表明自己的爱国心,自投汨罗江而死。。  历代文人笔下也塑造了许许多多的“渔父”形象: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

3、元《江雪》5  是自信淡定的渔翁;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咏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依有几人。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偻一轻钓,花满楼,酒满瓶,万顷波中得自由。  ――李煜《渔父词》  是洒脱率真的渔父;  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秋潭垂钓去,夜月叩船归。烟影侵芦岸,潮痕在竹扉。终年狎鸥鸟,来去且无机。  ――杜牧《渔父》  是隐逸闲适的渔父;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  是清心寡欲的渔父;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4、是随缘任远的渔父;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划纸作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杜甫《江村》  是苦中作乐的渔父;5  絮飞飘白雪,?香荷叶风。且向江头作钓翁。穷,男儿未济中。风波梦,一场幻化中。  ――马致远《临江仙》  是看破红尘的渔父;  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白居易《垂钓》  是狂放苦闷的渔父。  似乎一切著名的诗人都写过渔翁,像李白、杜甫、苏轼这些人,笔下的渔翁、蓑?翁扁舟之类数不胜数。纵观所有的渔父词

5、,没有哪一个诗人认为“渔”即“愚”,在诗词中流露出嘲讽和鄙视意味。以画闻名天下的郑板桥也写:乌纱掷去不为官,橐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做一个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的打渔人反而成为他挣脱俗世纷争后的志向,可见“渔人”在中国古诗词中是一个极其美好的形象,几经风雨的历练,在浪潮中求生存寻生机,是无比睿智而勇敢的形象。  从教学文本中看“渔人”形象。杨玉栋老师在〈《桃花源记》“渔人”新解〉中列举了四点原因来论证其“渔人”即“愚人”的观点:①因为他入而又出,②因为他去而作记,③因为他言而无信,④因为他急而媚官。在我看来,这四点原因

6、在论证时都值得商榷。  (1)他入而又出。杨玉栋老师认为“渔人”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下误入桃花源是“撞了大运”,而“渔人”却“停数日,辞去”,可见其“愚蠢透顶”5。此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假设渔人也可能是想回去把更多的亲人接来桃花源同享太平盛世呢?假设他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不忍心毫无音训地就抛下自己的妻儿老母呢?这些也都是人之常情,都有可能。  (2)他去而作记。杨老师认为“桃花源是个可遇而不可求的境界,岂是一个渔人想走就走,想来就来的?有此想法,就是愚蠢,有此做法,更是可笑。”这也是不合逻辑的:其一,杨老师的此观点,完全同中国古诗词中的“渔人

7、”形象背道而驰。其二,从情感上考虑,美好的东西人人都有追求的资格,相反有勇气追寻美好的人,也正因为他有着一颗美好的心。其三,我们在文章中也看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难道这个被称为高尚士的刘子骥也是愚蠢可笑的小人吗?  (3)他急于媚官。“渔人”既出,诣太守,寻桃花源,并没有任何证据可证明他是为了谋官,相反找不到可能还会为自己惹来祸患。杨老师认为“渔人”不告诉家人而直接回报太守的原因有二:①他想显示自己经历的奇异,以期获得太守诸人的敬重;②是把这经历作为巴结太守、趋奉权贵的资本,以求名利双收。并说除此以外再想不出别

8、的原因。笔者却认为正恰恰是“渔人”“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他不甘于独享平安、富足的生活,他希望借太守之力,让自己的乡亲父老都远离战乱,远离贫穷。  总之,《桃花源记》所表现的是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