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背景下的白裤瑶铜鼓文化变迁研究

现代背景下的白裤瑶铜鼓文化变迁研究

ID:31280616

大小:10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8

现代背景下的白裤瑶铜鼓文化变迁研究_第1页
现代背景下的白裤瑶铜鼓文化变迁研究_第2页
现代背景下的白裤瑶铜鼓文化变迁研究_第3页
现代背景下的白裤瑶铜鼓文化变迁研究_第4页
现代背景下的白裤瑶铜鼓文化变迁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现代背景下的白裤瑶铜鼓文化变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现代背景下的白裤瑶铜鼓文化变迁研究  摘要:铜鼓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最初的炊具逐渐发展成乐器,最终演变成祭祀的神器,至今仍然被南方许多少数民族所收藏和使用。通过对广西南丹县里湖乡瑶里村瑶里屯白裤瑶在葬礼仪式和舞台表演中铜鼓使用情况的调查,思考其在丧葬和舞台表演中的功能及意义。研究白裤瑶铜鼓文化变迁具有深刻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白裤瑶;铜鼓;变迁研究  中图分类号:C9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181-02  一、丧葬中的铜鼓  白裤瑶铜鼓最初主要是在丧葬时使用。击鼓祭丧,许多民族都有先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三记新州(今广东新

2、兴)风俗说:“豪渠之家,丧祭则鸣铜鼓。”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白人死,“击铜鼓送丧”。张广泗《贵州通志?地理?苗蛮》:“黑苗……在都匀之八寨……人死,亦有哭泣,椎牛、敲铜鼓,命曰‘闹尸’。”可见,白裤瑶铜鼓最初是被当成祭祀或祈福神器使用的。  白裤瑶的社会组织称为“油锅”,瑶语称为“尾腰”[1],意思是同一个锅里吃饭。铜鼓是“油锅”的公共财产,使用铜鼓是件很严肃的事情,必须经过全体“油锅”成员同意。动用铜鼓前,由“油锅”头人拿一些肉、米酒和清水到铜鼓前祭祀,俗称“请”铜鼓。请鼓时,“油锅”8头人一边念咒语,一边用水清洗鼓面,谓之给铜鼓“洗脸”,然后以肉一碗、水一碗、米酒两碗

3、置于铜鼓上,口中念叨:  “XX铜鼓啊,  今天有XX老人去世,  请你回来开路,  我们帮你洗脸梳头,  带你到外面去,  你辛苦一点,  声音要洪亮一点……”  如此这般祭祀后,方可启用铜鼓。  白裤瑶铜鼓的敲法很特别,场面也非常壮观。于一空旷地立2根约2米高顶部开衩的木桩,两桩之间架一横梁,用绳子一头绑在横梁上,另一头系住铜鼓的一对耳,将铜鼓悬空。敲击时需两人配合,一人侧身右手持鸡血藤鼓槌敲击鼓面,左手持一根细棍击打鼓腰,另一人在鼓后手持木桶,一收一放地接音,用木桶把声波冲回铜鼓腔内,这样,就产生声学上的“共鸣”现象,使铜鼓声发生共鸣,其音深沉浑厚,绵绵不绝。  二、舞台上

4、的铜鼓  早在1981年,里湖乡就成立了文化表演队,白裤瑶铜鼓开始走上舞台。2011年8月26日,笔者有幸在白裤瑶生态博物馆观看了表演队为迎接游客的铜鼓表演。铜鼓全程伴随演出,和其他文艺节目一起以独特的形式、强烈的动感、鲜明的节奏、曼妙的舞姿配以色彩缤纷的民族服饰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给观众强烈的震撼和美的享受。8  (一)铜鼓舞  四面铜鼓并排悬于木架上,场地正中端放着大牛皮木鼓。铜鼓演奏听从木鼓的指挥,铜鼓节奏的快慢由木鼓的韵律决定。敲铜鼓者需两人一组,一人侧身敲击铜鼓时,一人要手持空木桶在鼓后面随节奏反复鼓荡。此外,10名盛装白裤瑶少女手持空木桶,围着木鼓婆娑起舞,她们踩

5、着鼓点,排出各种队形,时而分列木鼓两侧,时而围绕木鼓转圈,时而发出一阵欢呼,鼓声激荡,衣袂翻飞,一种对铜鼓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二)服饰舞  在铜鼓的伴奏声中,10名白裤瑶女子着节日盛装出场,她们背上都背着一个竹篓,里面放着一条刺绣精美的裙子,10名舞者分两排站定,应和着铜鼓的鼓点翩翩起舞,舞蹈动作朴实无华、简单利落,表现的是白裤瑶族妇女制作服饰的过程,从种棉收棉到织布染布,从穿针引线到雕花刺绣,再到排列组合,无不显示出白裤瑶妇女的心灵手巧。  (三)竹筒舞  按白裤瑶的习俗,在打铜鼓之前要敲竹筒、跳竹筒舞,竹筒是由一个两头节皮完整,30cm长,成人手臂粗细的楠竹制成。在筒身

6、相应的地方用刀从头到尾削去一块1至2cm宽的青皮作为敲击面,并在面上钻两个小孔,两头绑上竹篾,穿以绷紧的弦,最后在小孔上方装上一支小竹匾即成。敲击时,两手必须协调配合,才能发出类似铜鼓轰鸣一样的声音。舞者跟着木鼓和铜鼓的节奏,时而轻敲,时而重击,时而快,时而慢,抑扬顿挫,清脆悦耳,配合以旋转、跳跃等曼妙的舞姿,场面十分活跃。  (四)猴棍舞8  猴棍舞,又称老猴舞或猴鼓舞,瑶语叫“勤泽格拉”,意即模仿老猴跳舞,跳猴棍舞时,八名男子分成四组,分别站在四面铜鼓的前后两侧,主鼓手一边以鼓点引导四面铜鼓的节奏,一边跳舞。他双腿并拢微曲,然后双槌击鼓,手里的鼓槌则有规律地从头顶、两耳、双肩

7、、大腿、小腿等部位相向互击,忽而左、忽而右地绕木鼓转圈,并分别击打木鼓鼓面、边沿、腰和足等部位,动作轻灵有力,其舞姿动作似老猴攀援、摘果,也似农人劳动时挥锄、掘地、播种,让观赏者从中看到后人对前人艰辛创业的深深敬意[2]。  三、铜鼓文化变迁的分析  (一)变迁的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发展,白裤瑶的铜鼓文化也在逐渐发生着嬗变。现代背景下的铜鼓,开始与舞台结合起来,特别是旅游开发后,对保护铜鼓文化具有重大意义。那么,千百年来一直发挥娱神功能的铜鼓是如何向娱人转变的呢?  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