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79859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阅读教学价值取向的前世今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阅读教学价值取向的前世今生 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是21世纪语文新课程的一个重要议题。《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价值取向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在对话过程中得到的共识。 一、教什么――把握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1、教课文――指向课文内容理解。“教语文就是教课文”,是就理解课文内容而言的。关注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仍以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定为阅读教学的主
2、要目标,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来组织教学。其中,不乏对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的繁琐分析。长此以往,一学期下来,学生除了对一本语文书里20多个故事耳熟能详外,语文素养究竟有哪些提高,不仅学生不明白,老师也未必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学生一旦离开这篇课文,并不一定能阅读同类的课文,更谈不上表达运用。 2、教语文――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语言具有本体地位,只有实际理解并反复玩味作品“如何言”,才能真正体悟和了解其“所言”。(李维鼎先生语)可见,真正实现阅读教学课程内容的转向,就得呈现指向阅读教学表达方法的教学形态。语文老师虽然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但必须清醒地认识语文课不应该是“教课文”。4
3、 二、怎么教――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一篇课文可以选择的教学内容可以有很多,那么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看看当下的语文课,即便教学同一篇课文,十位老师就有十种教法:擅长写作的,从写作入手;有语言学积累的,大谈语法修辞;喜好思辩的,则以颠覆批判为己任……这一现象折射出我们教学内容的研究在课程内容方面的贫乏,其教学形态往往落入就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窠臼。 1、依据课文,立足学科本位。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教师要深刻认识语文课程中学科本位的教学内容,围绕学科本位的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阅读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4、、阅读习惯之外,更要加强对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立足语文的学科本位,以语文的学科本位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强化语文的学科特征,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2、关注文体,着眼表达方式。阅读教学中,除了一些“基础性”的教学内容每篇课文都需要落实,教师还要根据每篇课文特定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正确把握选文的解读方法。 学习神话,就要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神话的表达方式,感受语言的夸张,想象的天马行空;学习散文,就要感受作者用自由的文笔书写切身的感受,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学习寓言,就要了解作者用假托的故事来喻理的方式,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课
5、文的寓意…… 三、教得怎么样――依据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流程4 现在的语文课上老师想教的内容太多、太散了,许多老师在解读文本时发现有价值的东西都不肯舍弃,什么都想教,结果每个知识点都是蜻蜓点水,什么都没有教会。老师还振振有词:“这个我早就教过了!” 1、“教过”≠“教会”“教过”与“教会”的不同在于:“教过”指静态的陈述性知识,以教师为主体,将静态的知识或概念传授给学会;“教会”指动态的程序知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言语运用中习得能力。“教过”是老师单向的教学行为,而“教会”是通过外在的言语活动转为学生自己的表达。 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的教学止于“我已经教过了”,学生“应
6、该听懂了”,以为自己教过一遍,学生听懂了就行了,考试前背一背,可以应付考试了,成为标准的“应试教育”。殊不知,“教过”、“听懂”尚需要深入考察,学生究竟有没有真正听懂,是不是每个学生都听懂了,有没有存在似懂非懂、有的人懂了有的人没懂的现象?即便所有的学生都“听懂”了,那他们“记住”了吗?能够“运用”了吗? 每位教师都须时常问问自己:我教过了,但学生学会了吗? 2、“认识――实践――运用”的学习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中,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掌握、巩固、提取和运用。学生的学习是一项复杂的劳动,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必须循序渐进,学生只
7、有拾级而上,方能顺利到达。 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老师就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通过“认识――实践――迁移”这样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流程。 首先,我们应该认真关注“认识”4,这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第一步,也是最低要求。在交流、讨论中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对知识明了。我们尤其要关注“每个学生”,若发现有似懂非懂、有人没懂的现象都应该及时诊断,及时辅导;其次,在文本的语境中去运用,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了解这种阅读方法;再次,出示一个新的语境,用上刚刚学习的阅读知识、阅读方法尝试去运用。如果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