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课激发学生思维的几种方法

浅议小学数学课激发学生思维的几种方法

ID:31279001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浅议小学数学课激发学生思维的几种方法_第1页
浅议小学数学课激发学生思维的几种方法_第2页
浅议小学数学课激发学生思维的几种方法_第3页
浅议小学数学课激发学生思维的几种方法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议小学数学课激发学生思维的几种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小学数学课激发学生思维的几种方法  摘要:新课程更加重视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弘扬主体精神,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使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本文着重依据教学实践谈了几点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发思维方法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善学”,这就必须善于激发起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活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这里结合数学课的教学实践,交流几种激发学生思维的方法:  一、学具操作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认知对象主要是经过前人无数次实践总结出来的认识成果

2、――概括化的知识体系,抽象性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这就大大提高了认识的起点,增强了认知的难度。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如果让学生从“教师的语言――黑板――教师的动作”中去接受知识、模仿思维,时间稍长,他们便会因单调感到乏味。因此,让学生操作学具,一方面可使学生手、口、脑、眼、耳多种感官并用,扩大信息源,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性。利用学具操作的直观具体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出一个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思维氛围,有利于学生思维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如在教“图形的旋转”4时,很多学生建立不起这种空间想象能力,对于一个图形按一定方向旋转

3、后是什么样子判断不出。在学生抓耳挠腮感到困惑的时候,教师提示学生用学具盒里的图形放在课桌上进行旋转,然后根据旋转的结果再完成画图的任务。这样不停地训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建立了空间想象能力,不再为图形的旋转而“晕头转向”。  二、在学生疑惑之时激发思维  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让一个学生随便报数,教师和另一个学生进行比赛,看谁能又对又快地判断出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老师很快说出了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然后让学生验算,结果全对。就在学生惊奇不已的时候,教师顺势诱导: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又快又对地进行判断吗?一句话激起了千层浪,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很高。又

4、如在教学“升与毫升的认识”的时候,我出示了一个容积1立方分米的容器,倒满水,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1升水。接着让学生猜一猜:如果把这1升水倒进老师准备好的脸盆中,水会到这个脸盆的什么位置?学生根据各自的经验和对数的感悟指出了不同的位置,教师借着学生的这些争议,将水倒进了脸盆里,并让每个学生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1升水倒进脸盆后是多少。这样,“1升”这个数量就自然给学生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教师通过演示质疑,在关键处激思,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高潮。  三、用比较的方法激发学生思维  根据神经系统的对称规律,两种性质不同或类似的对象同时或先后出现,由于大脑

5、皮层的相互诱导规律,可以提高感知效果,增强思维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也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清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以便加深对知识的思考、理解和记忆。如在教学“4三角形的分类”时,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6个任意三角形(既不是等腰三角形,也不是等边三角形),并测量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运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然后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并说说想怎样把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看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把具有共同特征角的三角形归为一类,看能分几类,然后总结出三类三角形的相同点(都有两个锐角)和不同点(另一个角分别是锐角、直角、钝角)。这样进行观察比较,学生

6、边看边比较边想,很快掌握了三角形的不同种类及其特点。  四、抓出错误根源激发学生思维  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错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纠正错误、认识错源,以便畅通正确的思路。如在教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时,学生在了解了“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跟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和“在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这两个规律后,教师借机让学生思考:“如果一个因数乘以5,要使积不变,另一个因数应怎么样?”学生受商不变的规律影响,回答应该也乘以5。教师接着追问:“为什么?”学生在思考这个“为什么”的时候,将两个

7、规律同时进行了回顾和对比,从而对这两个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能灵活地运用这两个规律。  五、变化理解数学信息拓展思维  在行程问题的应用题教学中,题中都有“方向、快慢、是否同时”这几个关键因素,为了让学生正确地理解这几个因素。当例题中出现“同时相对而行在学校相遇”这样的信息时,我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表演“同时、相对、相遇”4的情景,在学生表演完并得到了其他学生的认同之后,教师接着问:“除了这样的情况,两车、两人或两船等还会有怎样的行走情况?”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积极讨论、踊跃表演各自对行程问题的不同理解。这样的训练为学生解答有关行程应用题积累了丰

8、厚的经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