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从官为政方略

曾国藩-从官为政方略

ID:31275889

大小:476.50 KB

页数:86页

时间:2019-01-08

曾国藩-从官为政方略_第1页
曾国藩-从官为政方略_第2页
曾国藩-从官为政方略_第3页
曾国藩-从官为政方略_第4页
曾国藩-从官为政方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曾国藩-从官为政方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第1讲把握时代变局营造发展舞台1第2讲执理不移,遇事不争8第3讲大业凭众人智慧而完成(上)13第4讲大业凭众人智慧而完成(下)18第5讲曾国藩事上司之法23第6讲英雄援手大事易成28第7讲自立达人之道33第八讲高官为政,务持大体37第十讲用人者应把握好的三大手段45第十一讲成功用人的关键环节50第十二讲成大事者以人为本54第十三讲不可泄了沉毅之气58第十四讲曾国藩的为政艺术之一63第十五讲曾国藩的为政艺术之二68第十六讲六条齐家格言72第十七讲六条格言(下)76第十八讲曾国藩的修身

2、艺术8086第1讲把握时代变局营造发展舞台引言 面对“变局”,不做壁上观巧借“亦官亦绅”的双重身份脱胎换骨,打造湘军 【忠告】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方有成事之可冀。面对“变局”,不做壁上观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时代的任何“变局”都可能成为我们改变人生轨迹的契机。任何一种新旧“体制”及政策的转换都可能成为我们个人营造发展舞台的“好风”。任何想有作为的人,都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听从时代的召唤。如果墨守成规,拘泥旧的体制束缚,就难以成功。曾国藩在京时以理学家自居,

3、理学讲孝道。按礼制的规定,曾国藩无论时局发生什么变化,他都应该在家乡为母亲守丧3年。但儒家礼法也有变通的办法,即当确实需要时,为官者可以不必等到守丧期满就去任职,这被称为“夺情”。后世这种“移孝作忠”的事虽屡见不鲜,但当事人仍要遭到士人的白眼。明代宰相张居正的“夺情”,曾引起朝政的大波澜,以至于张居正成为言官们攻讦的对象。清代康熙时期,大学士李光地也有一次“夺情”,时人也争相攻击他,并说这是李光地的平生三大耻之一。因此,当曾国藩最初接到湖南巡抚张亮基请他出山时,他委婉坚拒。当咸丰帝的朱谕诏示他时,他

4、也三缄其口。为什么?这就是礼制的限制。恰巧在这一天,郭嵩焘赶到湘乡为曾母吊唁。县令朱孙诒知郭与曾的关系非常,故不敢怠慢,立即传官轿送郭嵩焘往曾国藩家。120里的路,赶到曾家时已是深夜。两人秉烛畅叙,当谈及时事时,曾国藩说明自己要守制,不能出来主持团练。郭嵩焘则“力止国藩曰:‘公素具澄清之抱,今不乘时自效,如君王何?且墨绖从戎,古制也’”。郭嵩焘素知曾国藩野心勃勃,以整治封建秩序为己任,现在面临“乱世出英雄”的机会,你为什么不大大施展抱负,尽忠皇帝呢?郭又拿出“古已有之”的例子来说服曾国藩,情真意切,

5、不可言表,给标榜“忠孝”的曾国藩一个很好的台阶下,但曾国藩为了表示尽孝的“决心”,仍表示不同意。郭嵩焘又反复与曾国藩的父亲谈“保卫家乡”的大道理,曾父认为讲得对,便把曾国藩叫到面前教训了一番。曾国藩这才应允。但多日不见起行。郭嵩焘又同他的弟弟郭崑焘一同前往曾家劝说,但曾国藩却以郭氏兄弟入幕参赞其事为先决条件,郭嵩焘只好答应。此后四年,郭嵩焘大部分时间都在曾国藩幕府中度过,成为湘军初创、曾国藩“大业”初起时的主要人物之一。十二月二十一日,曾国藩抵长沙,开始着手筹练湘军。郭嵩焘后来叙述此事时,说曾国藩成

6、就“中兴”之业,他劝出山的功劳最大,当时曾国藩接到上谕后,具疏力辞,正准备派专使赴省城送奏折。“束装将行矣”的时刻,他赶到了曾家,极力劝说,结果曾“即时收回所具疏,定计赴省”,这大体上与事实相符,但时间上显然有出入。如前所述,曾国藩于十二月十三日接到上谕后就写了这个奏折,已经抄好,但没有发出。两天之后接到武昌失守的消息,从情理上推论,只能使他更倾向赶赴长沙,决不会深更半夜的打发人去省城送这份奏折。郭嵩焘所谓送信人“束装将行矣”的场面,可能是事过多年记忆上的错误,更可能是郭嵩焘为了渲染自己劝说曾国藩出

7、山的“功劳”而有意“记错”的。除了“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外,曾国藩还是一个十分务实的人,他深知自己讲理学、佐朝政尚可称职,而对于兵法阵战、练兵打仗可以说是个外行。而且,打仗是人命关天的事,与写写文章不同。尤其是现在朝廷让地方乡绅自筹饷项,而自己平素所交之人,大多贫寒之家,拿不出银子,就招不到兵、勇。因此,当乡间名流好友及巡抚大员一再请他出山时,他最初均表拒绝。咸丰二年十一月,他写信给刘蓉,解释迟迟不赴团练局的原因:86国藩之所以迟迟赴局暗诸君子之后者,盖自七月二十五闻讣,至十一月初五始克释缟素而

8、更墨绖!。若遽趋县城,既不可以缟素而入公门,又岂可竟更墨绖!,显干大戾。且局中要务,不外训练武艺,催收捐项二端。国藩于用兵行军之道,本不素讲,而平时训练,所谓拳经棍法不尚花法者,尤懵然如菽麦之不辨。而侧闻石樵先生之胆勇,及左右与罗山、赵、康、王、易诸君子之讲求切实,国藩寸衷自问,实不能及十分之二三。至于催促捐项,无论斩焉在疚,不可遽登人门,即使冒尔从事,而国藩少年故交,多非殷实之家,其稍有资力者,大抵闻名而不识面,一旦往而劝捐,人将有敬而远之之意,盖亦无当于事理。是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