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72447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8
《不可缺失的“一圈红白的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不可缺失的“一圈红白的花” 【摘要】笔者认为《药》中瑜儿坟上的那“一圈红白的花”并不是平白无故添上去的。她在文中显得那么耀眼,在她身上蕴蓄着无尽的力量。这“一圈红白的花”让人感受到劳动人民身上的善良、敦厚、美好的一面;同时也让人认识到,正是无数像夏瑜一样不畏牺牲的革命者以顽强和韧劲不断唤醒人们沉睡的灵魂(精神),中华民族才有希望、才有未来。 【关键词】一圈红白的花;美好人性;唤醒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需要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瑜儿的坟上平空
2、添上一个花环……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便有人觉得这个花环是平空加上的,加得牵强。因为鲁迅自己曾说过“《药》的主题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就有人进一步分析下去:“如果花环是群众送的,则说明群众未必愚昧;如果花环是革命者送的,那么死去的夏瑜们毕竟有了一丝慰藉,悲哀的程度又势必大大降低”,因此,得出的结论是“这个花环还是不送也罢”。这个有争议的花环到底该不该出现,该不该送呢?让我们回到《药》的本文中去吧。 一、不仅给阴霾里增添了亮色5 《药》整个故事都发生在一种阴冷、抑郁、窒息、黑蒙蒙
3、的场景里,尤其是结尾关于坟场环境的一段描写,让人感到阴森恐怖、凉到骨子里。但通过夏四奶奶的指点,透过华大妈的眼,我们分明看到这样一幅图景:周围都是暗淡的一片,唯独那灰蒙蒙的坟顶围着“一圈红白的花”,她在瑟瑟凄风里抖动,“花也不很多,圆圆地排成一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 笔者以前看过一位摄影记者描述二战后德国的一个画面:一片废墟里,一个破瓦罐和一株鲜艳的花。我当时的脑海里立马感觉到,除了这株花,画面的底色应该是黑白的,而唯独这株花应给人强烈的视觉反差,她应该新鲜、明丽,与周围的环境绝不适宜。在《药》里也是如此,这“一圈红白的花”出现在彼
4、时彼境,她那么突然,又那么招眼,她与整个的环境那么地不调和,以至于两个善良的女人都被逼视得惊悸而失魂落魄。她的光亮直透视到人的灵魂深处,不仅是环境中的人,即便是读者也不得不感到惊愕和一种警醒的力量。 二、更是人性中善的一面的体现 鲁迅的小说虽然揭露国民的劣根性,批判民众身上的愚昧、麻木和迷信,但他并没有漠视劳动人民身上的优秀品质,并没有否认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推动世界前进的力量。 在《学界的三魂》中,他分析中国的国魂有三种:官魂、匪魂、民魂。他积极主张发扬民魂,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这“民魂”
5、5不仅指《药》中敢于英勇献身的夏瑜,同时也是华老栓夫妇、夏四奶奶这一群善良的人们。他们一样的爱人并与人为善。为了救垂危中的儿子,华老栓夫妇不惜拿出一生的积蓄,而救子心切,什么样的偏方他都要试一试。这种把全身心的热爱都放在儿子身上,这种在艰难困苦中所表现出来的亲子之爱不能不让人动容。夏四奶奶也一样,在天下父母心目中,儿子比什么都重要。 他们也互相同情。因为共同的灾难――丧子之痛――两位含辛茹苦的母亲走到了一起;因为生怕夏四奶奶“伤心到快要发狂”,华大妈“忍不住立起身,跨过小路”,从“穷人的丛冢”走到“瘐毙的人”的丛冢。华大妈为了儿子可以愚
6、昧、迷信到用人血馒头来治病,而善良、老实的天性并没有让她失去“明黑白,辨是非”的能力。于是,她同情并宽慰着对方的遭遇。也许出于同情、怜惜、善意,偶有送花者不值得怀疑。这昏黄世界里一圈分明的红白花环,正一点点扩散,不断温暖着人心,折射出人性里善良、美好、光明的一面。 三、唤醒沉睡的人性 当时的中国是暮霭沉沉,“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的健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鲁迅认为“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如何改变?鲁迅提倡文艺运动了。当时一批爱国“有志之士”,几乎都致力于促使国民“精神发扬”的思想启蒙工作,即所
7、谓“用个人的努力,渐渐减少人性黑暗的方面,渐渐发展人性光明的方面”。(陈独秀《我们应该怎样?》) 除了文艺运动外,鲁迅后来也渐渐认识到革命的必要。在《无花的蔷薇之二》一文中,他激愤地写道:“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在《药》中,鲁迅饱含感情地歌颂了夏瑜的不畏牺牲、临死不屈,“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而正是这股积极奋进的力量才足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5。有什么理由要疑惑有同样革命精神的人会送来花环呢,又为什么非要让浓重的悲哀把整个中国淹没,让国人的灵魂在沉默中死寂? 革命总免不了要牺
8、牲,每一次牺牲也都有它的价值。谁能说夏瑜的牺牲就一点不触动人们“感应的神经”,他血的教训就不启发“智识者”的思索。夏瑜和他的同伴们致力于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大业,他们正像这清白、零星的小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