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43928
大小:61.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1-07
《鲁教版语文七上汇丰学社戏表格教案_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案首页科目语文年级七班级44教师姓名周辉授课时间10、10课题社戏课型新授共几课时两第几课时二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会读会写“惮、撺掇、凫、潺、蹿”等词语,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来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难点: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思想。课标要求在充
2、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对话,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材的分析与处理1、 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空间。在阅读活动中,学生要开展思维,要体会、理解、感悟、思考,这一切都有赖于对文本的充分阅读。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势必由老师来包办代替,也势必导致语文教学满堂灌的结果。因此,设计中,让学生多次阅读课文,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有所领悟。 2、 课文教学重在培养能力,掌握读书的方法。本课设计“粗读——细读——精读”的阅读活动,主要是在阅读方法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从课内走向课外。 3、 “学而不思
3、则惘”,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交流思考中去理解内涵,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 学情分析刚升入初中的孩子,对童年生活依旧记忆犹新,但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童年的美好却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教法学法诵读体验、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图片、录音机、录音带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补充设计一、自主学习,整体把握(一)导语设计:师: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
4、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学生自由回答) (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1.积累(1)美词:(2)佳句:(3)文学常识:2.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概括文意:2.梳理结构,理清思路:3.自主质疑我的疑问:(三)合作交流,研讨学案【设计意图】(用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同,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教学的思维轨道上来。)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补充设计二、合作交流,重点研读(一)、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 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3、 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 (二)、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整体
5、感知故事情节: A: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学生的概括大意符合即可) B:学生细读课文,指导学生圈点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以便帮助理清文章情节脉络,把握叙事的详略。 2、 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涵。 思考:本文课题《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又不多,我们是否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你同意吗?为什么? 教师以平等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师:认真阅读你认为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读时可先概括这部分内容;其次看看它在整篇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第三,也是最主要的,想想这一部分美
6、在哪里,语言表述上有何特点,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3、 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的好戏了。”那夜的豆好吃么?那夜的戏好看么?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概括,得出供学生参考的结论:《社戏》有“三美”: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 *自然美。 [ 左右都是碧绿的豆田,河流,淡黑的起伏的远山,朦胧在水气里的月色,水面前“仙山楼阁”般的戏台,“大白鱼”似的航船,无不给人以生命的鲜活,给人以美好的向往。] 背景音乐:舒缓、抒情的《田野的风》 *人性美。 [小伙伴们那善意的嘲笑,偷豆的举动,对付六一公公的幼稚方法,将
7、船划得飞快的英姿,无不体现了孩子们毫不雕饰的纯净之美,体现着人的率真、自由与活力。] *情感美。 [小朋友得到特许来伴“我”钓虾、游戏,母亲再三嘱咐与深夜候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船中,桂生为“我”找豆浆、舀水,六一公公的嗔怪与送豆,无不洋溢着爱的温情。] 三、达标训练,拓展延伸四、总结归纳,巩固提升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总结2、认真观看并介绍有关收集到的“社戏”的知识。 学生轻声跟读,熟悉课文内容。 学生小组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师生共同努力,得出结论。 ( 演示)1、随母归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