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38686
大小:58.4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7
《成全:教育的一种定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成全:教育的一种定义【摘要】成长,是儿童自己的事;成全,就是帮助儿童自觉地做好自己的事,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儿童的天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成全儿童,我们就得顺应其天性,让他们能够自然生长;成全儿童,学校就应建构文化,让他们获得公平生活;成全儿童,教师就须躬身帮助,让他们得到自觉发展。【关键词】文化构建;教育情怀;自然生长【中图分类号1G6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1005-6009(2016)45-0032-03【作者简介】陈跃红,江苏省丹阳市丹凤实验小学(江苏丹阳,212300)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成长,是儿童他们自己
2、的事;成全,就是帮助儿童自觉地做好自己的事。教育不是外部的强制,也不是机械的给予;教育不是知识的生硬灌输,也不是观念和能力的简单传递。脱离了自我培养,缺少了主动性的激发,人的精神生长或将停滞,教育也就丧失了应有的理想与荣耀,所以,教育需要成全。成全,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儿童的天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一、成全:顺应天性,自然生长健全的人必然是保全天性的人。我们认为,人的天性是不能改变的,而但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以人的天性为根基为前提的。教育的出发点应当是人的天性,教育应当尊重天性。教育应因人的天性而改变自身,其实就是在顺应儿童天性中成全学生,让学
3、生自然生长。1•与儿童的天性建立真切的联系。儿童是未成熟的,因而是朝向成熟不断成长的。而教育在人的成长中是不可或缺的,是极端重要的,是人成长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然而不应理解为教育可以随意塑造人,或者人应当接受任何形式的口命教育的东西。正确的观念应当是:教育应遵循人的天性,不断改变教育的自身功能,而不是人因教育而改变本性。所以,教育工作者应当对儿童的天性保持一种敬畏,在实施教育行为的过程中顺应天性,尊重天性,帮助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本能、兴趣和理想而主动发展。2•与口然的属性建立相融的联系。园丁说认为:儿童教育
4、应当是培育!培育,就是顺应儿童生长的自然属性,提供适度的外部条件。没有谁能代替别人的成长,也没有谁有资格指挥别人成长的方向!儿童教育便是栽培儿童,顺应儿童的自然属性,尊重儿童的自然差异,培育出能够适应社会、能够自立社会的人!“园丁说”冇顺应儿童自然属性的培土、施肥、浇水等教育行为,也有移植、修正的行为,但那也还是基于儿童生长的自然属性的前提施行的。教育也离不开惩戒,对于那些善恶、是非不分的儿童施于适当的惩戒,从而引导他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扶他走上正确的成长道路。成全教育,要顺应儿童的成长规律,要因势利导,与他们生长的自然属性建立相融相通的联
5、系。3•与教育的理性建立本真的联系。教育的出发点是教书育人,现在提倡“以德树人”。学校的校训是“以爱蒙真”,其本质也是追求?@一境界,爱以求真童心也,蒙以养正圣功也。“以爱蒙真”,就是以真诚的符合规律的育人方法蒙发学生的“童真”,教师的“本真”,课堂的“归真”。它有四个生长点:感恩一一做人之根;快乐一一养心之木;自主一一为学之方;创造一一成才之源。基于以上观点,学校积极“传承民间文化,实施本真教育”,把对民间技艺学习转化为对民间文化的浸润,变民间艺术兴趣活动为民间文化整体课程开发,这正是与教育的理性建立本真的联系。二、成全:建构文化,公平
6、牛活成全儿童的发展,就必须建构文化环境,拓宽文化领域,丰厚文化内涵,夯实传统文化。构建学校文化环境,践行文化教育,那就要建构与儿童的天性相符合的文化环境。1•场所文化:校园里公平而自由地呼吸。学校场所是育人空间,其规划与设计必须满足“形式追随功能”这一基本原则,使校园空间富有文化的张力,赋予文化灵性和育人诗性。(1)校园建筑,要植入文化的灵魂。“先有教育,再有课程,后有建筑。”学校充分利用校安工程建设,整体规划,植入学校民间文化、传统文化的精气神。建筑整体釆用青砖、白墙、花格的中国元素,围成三合院,并以廊桥相连,运用青、白颜色表现书院气,
7、运用橘红色表现凤凰意境,体现“传统与现代相融合”、“雅致与活泼相协调”的建筑理念。(2)学校场馆,要融入文化的经脉。学校场馆建设应有学校办学特色和儿童活动规律的眼光。学校的“蒙真园、国学园、民俗园”融入传统文化的经脉。绿化设计上:栽梧桐引风,植合欢树突出快乐童年,“桃李园”喻桃李满天下,“杏树林”比拟杏坛讲学,“桂花园”形容书香校园,“听凤池”引申雏凤诵读。季子书院、课间活动回廊,融合音乐厅、图书馆和游戏空间,让读、演、玩、学有足够的儿童喜爱、通畅的空间。书法室、剪纸室、丹剧排练室、丹风民俗馆等馆室可让儿童写、剪、唱、做,服务儿童个性发展
8、。(3)延伸社区,嵌入文化的细胞。学校空间不仅在校园,还应延伸到社区,学校文化应与社区文化,相互影响。我们到迈村吟春碧芽茶场读茶文化,到万善园社区访邻里文化,到丹北金桥村学新农村文化,到鱼跃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