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27853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让常态课成为高效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让常态课成为高效课 摘要:建立常态课的高效课堂,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要精心设计好教学内容;二、抓住教学重难点;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关键词:设计;高效;方法指导;自学 建立高效课堂,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不二法门。对此方面的探究,也是百家争鸣、各抒己见。但大话空话连篇,很多观点注重形式,花样翻新,热闹异常,却不注重实效。更多的人在评优课或者公开课上表现出色,但在常态课上就平淡失色。 我这几年一直兼带普通班,缘于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对高效课堂做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一些更切合我们普通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要精心设计好教学内容 很
2、多老师都有体会,当准备开公开课或优质课时,精心准备了教案,结果课堂教学效果好、效率高。而常态课的教学中,课堂效率出色的很少。甚至有的老师因为匆忙,粗浅看一下教案就去上课,结果课堂上就是匆忙、慌乱的,学生在课堂上也会感觉无头绪。一堂课下来,师生都觉得收获甚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一点大家都很明白,但是做到却很难。而这一点我认为是重中之重,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二、抓住教学重难点,增加课堂容量4 比如七上语文教材中《羚羊木雕》一课,我抓住“品味语言、揣摩心理”这个教学要点,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大家很自然地就得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妈妈的严厉、“我”的软弱、万芳
3、的仗义、万芳妈的直爽……在此基础上叙述故事情节,同时结合环境描写及“我”的心理描写,体会:爸爸妈妈的做法合适吗?你认为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 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大家展开讨论:现在大家都认为父母的做法不对,那么,我的做法是否就妥当呢?在此基础上,引发他们对此问题继续深入分析,懂得在生活中要多沟通。孩子也应该遇事多与父母商量。这点可以结合当时羚羊木雕“贵重”的特点给学生分析――价格“贵”、意义“重”。这点资料的补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懂得遇事与大人商量的必要性,也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对文中“妈妈”形象的分析就不仅仅停留在重财轻义的层面了。这样设计教案,对于课堂教学更有意义。学生
4、在此一系列有序而高效的学习活动中,思维得到锻炼,认知得到拓展,能力得到提高。当然,教师要有适宜的导引,由课内引向课外,由课堂引向生活,充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三、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培养自学能力 语文学科相比较别的学科,更注重对文本的阅读,对语言的品味,这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有道理。同时,作为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高的,更不是仅仅依靠每周一次的作文课就可以改变其水平的。这都需要学生学会读作品,大量地阅读课内外作品。4 初中课文有教读课、自读课和课外自读课。在现实的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自读课就是让学生自己读书,教师不必点拨引导,放
5、任自流;有的则担心学生学习能力差,不放心,把自读课上成讲读课;还有的想以学生自学为主进行教学,但由于把握不当,往往教成了个人演讲课。怎样设计好自读课的教学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安排的:(1)充分利用好教材的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根据课文的特点及学生实际,确定好教学的重点、难点。(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读书―讨论―练习―再读书―再讨论―再练习”,力求围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多读、多思、多问,全身心投入,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4 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我就是先让学生观看多媒体投射到春景,听关于春的音乐,然后让学生口头描绘春的意象。最后反复朗
6、读课文,要求在头脑中形成影像,并写成文字。其中教师提示学生运用关键词和课文中的写法,如:《春草图》一节文字中,对于春草的描写,朱自清先生的词语运用精妙,学生就可以直接学习运用,并加以丰富化,让学生体会景物描写要形象生动的特点。学生在此学习中就可以慢慢领会课文的写作技巧,同时学会欣赏语言文字的美,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也就体会到了作者在描写中蕴含的对春、对大自然及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还有文中的侧面描写也很出色,同样可以让学生借鉴。在此一段《春草图》的精讲之上,学生就可以试着去欣赏另外的几幅《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以及《迎春图》了。这样教师不必逐段地讲,学生会学得很好。在此基础上,
7、融会贯通,学生再学习别的课文也可以更好地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了。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感觉语文学习中也需如此。 总之,建设高效课堂的方法很多,但都需要我们从小处做起,做好每一天的功课――工作与学习,才能让常态课放出光彩,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伏艳梅.“价值观”引领高效语文课堂.小学教学参考,2008(36).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太山中学) 编辑段丽君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