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25900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谈历史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历史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中学教育阶段,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阵地是课堂,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依照这样的理念,结合 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和中学生的特点,现就围绕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历史课堂的有效 教学,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关键词:历史课堂;学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68-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
2、的使命。因此,发展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关键点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发展素质教育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中学教育阶段,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阵地是课堂,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依照这样的理念,现就围绕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欲望4 有人把教师比作桥,桥的一端连着学生,另一端连着知识,那么这座桥就得发挥自身应有的功能;有人把教师传授知识比作一桶水给一杯水倒水,倒得好还是倒得不好,倒在杯子里面还是倒在杯子外
3、面,这就取决与倒水者的技巧。因此,教师应该采取何种最恰当、最科学、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来“传道、授业、解惑”以及更好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当前每一位教师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的古人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有效学习的最直接的动力,它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探索欲望,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对科学文化的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对学生成才至关重要。 二、要改“一言堂”教学为“开放
4、式”教学 新的时代赋予教育新的使命,人才的定义也并非仅仅局限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能力与实践操作被提上一个新的高度。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于知识型教育,现代教育则更注重于能力型教育,“开放式教学’4由此则应运而生。开放式教学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索、主动操作、自由活动为特征,教师自己设计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一种教学活动。因此,我设计课时,主要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主,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允许犯错误,而不去责备他们。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充分发挥学生
5、的创造力,让学生在尝试、讨论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在教学中还要配以各种教学活动手段,如计算机多媒体、教具、仪器、挂图、实物等。例如七年级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张骞出使西域,采用开放式教学,我设计了一堂导游课。课前让学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由学生充当导游,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路线以及路上的所见所闻,沿途的异域风光,并介绍沿途的旅游景点。最后总结出本课的主要思想和主要知识点。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既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又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各展才华,气氛活跃。 三、在’活”中求取创新 受应
6、试教育、社会因素等影响,传统教育当中陈旧的、片面的、急功近利的因素大量存在,呈现出注入式、教条式、严管式等几个明显特征,在片面的高度强化传载功能的同时,对新的教学方法却很少涉及。有关资料记载中,中国中学生比美国中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而美国中学生创新思维、实验操作能力较强。 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教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争论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或收效甚微。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动效应中受到启示,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如七年级上册《百家争
7、鸣》一课中讲到儒家,介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及其贡献。我设计了一堂辩论课,辩论的题目是《孔子的思想在今天还适用吗?》。我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一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交给我看。看完以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的观点。正反方各推荐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讨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大量的书籍,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 四、要
8、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4 设疑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创新的前提。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形成,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需要充足的思考时间。我们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有深度、有难度的问题,有个别学生能回答出来,而其他学生就失去一次自我创新的机会,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创造激发“创新能力”。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多种方法,巧妙地引导设问,让每一个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实现自己的创新想象。 五、适应教材,不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