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24712
大小:378.27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1-07
《知行合一的内涵与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知行合一的内涵与意义演讲人:何俊演讲地点:尼山书院明伦堂演讲时间:2017年6月作者:何俊《光明口报》(2017年09月10口07版)演讲人:何俊,1963年生,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国学院院长。杭州大学1现浙江大学)哲学专业毕业,哲学博士。曾任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哲学与思想史研究。著冇《西学少晚明思想的裂变》等。浙江余姚王阳明故居。光明图片/视觉中国市民在余姚博物馆欣赏王阳明书法展,《客座私祝》《寓赣州上海日翁书》两幅王阳明遗墨真迹首次与公众见面。光明图片/视觉中国王阳明光明图片/视觉中国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星子县)时,重建白鹿洞书院,亲口讲学。光明图片•/
2、视觉中国孟子曾言“心之官则思",认为“心”是用来思考的。古人所言之“心”并非心脏的“心”,而是类似于大脑的概念。孟子赋予了“心”一种自觉的认识,确立起“心”的主体地位。这开辟了屮国思想文化屮注重精神层面的传统。阳明先生是明代中叶人,其思想和孟子一脉相承,其学说思想被称为心学。阳明的心学不仅在传统的精英阶层影响深远,而II在屮下层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明代的思想建设、社会民智的开发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产生巨大影响外,王阳明心学还对东亚文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晚清以降,屮国逐渐走上了一条以反思传统为前提的现代化道路。也许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种必要手段,但经过一百多
3、年的发展,当今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此时的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接近于伟大复兴的目标,因此,也更有责任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为世界文明提供自己的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体会王阳明心学是有益的。阳明先生的思想大致由三部分组成。第一,心外无物。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构成了他对整个世界的基本看法,即世界观。第二,知行合一。在有了心外无物的世界观之后,阳明先生就盂要依照其世界观來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就是说,要转向实践和行动。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岀了知行合一说,这改变了此前思想家们把知与行进行分割、区别的做法,认为知行本为一体,是相互包含的。更为重要的是,王阳明将知与行由简单
4、的人的行为的两个部分,合一上升到一个本体概念。也就是说,知行合一的本体不是手段性的东西,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本来样态和应然样态,这使得儒家的生命哲学在心的层面上得以展开。第三,致良知。知行合一强调知行是生命的本体,但并没有说清楚知什么、行什么的问题。所以,阳明先生在晚年明确提出知行的本体就是致良知。这使得知行合一的生命本体有了明确的内涵与方向。总Z,王阳明的思想由心外无物、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三个部分构成,而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他成己成物的基本指南,既为阳明心学的存在论哲学构筑了具体路径,又使阳明心学充满了鲜明的实践本位特征。下面,我们主要围绕知行合一来讲解。为了更好地阐述
5、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内涵与意义,我们从知行问题的简略回顾讲起。知行问题的简略回溯知易行难?知难行易?知行问题,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要。这虽然是个哲学问题,但也切实存在于每个普通人的FI常生活Z屮。例如,叩齿是养生良方,但鲜有人能每天坚持,总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就是知易行难。商朝贤臣傅说曾对商王武丁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在傅说看来,知道一个东西并不难,行动才难,即知易行难。这就较早地提出了知行的关系问题。但实际上,认知也并非十分容易。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全球仅有几人能听懂:弗洛伊德早年在柏林大学讲述自己的代表作《梦的解析》时,也只有两人听课。可见,理解并接受一种新的道理或知识也实非易
6、事,人很容易被既有的知识所捆绑。在这方血,我国的改革开放也是很好的例证。改革开放从解放思想开始,解放思想的实质就是要冲破已有思想、知识、观念对人的束缚,认清世界潮流,认清人民的真正需要。孔子对知行问题有何看法?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关于仁的内涵,孔子有不同层面的回答,其屮一个层面就是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也就是说,一个没有''知”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仁者的。孔子曾言:“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仁者不是简单地爱人,也要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痛恨。可是,要区分这个问题就必须有“知”。所以,在孔子知、仁、勇的完整品格中,“知”是第一位的,“知”才能
7、“仁”,有了“知”和“仁”,才能谈“勇”。《论语》以“学而时习Z”开篇,这其实就包含了知与行两个方面,学就是知,习就是行。所以,知行问题是孔子学说中的重要问题。他把“知”的过程分成了学与思两部分,子H:“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若一个人只学不思,就容易迷茫。可是,若只重视思而不重视学,同样也是很危险的。以上均表明孔子对“知”己有深刻分析。虽然“知”是成为仁者的前提,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认为行重于知,主张敏行。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