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发展历程解析报告

中国哲学发展历程解析报告

ID:31211372

大小:70.08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1-07

中国哲学发展历程解析报告_第1页
中国哲学发展历程解析报告_第2页
中国哲学发展历程解析报告_第3页
中国哲学发展历程解析报告_第4页
中国哲学发展历程解析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发展历程解析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哲学发展历程解析报告中国哲学口古至今的发展,也是以存在和认识为主线的,也有伟大的发展历程,并且,程朱理学的木体论一一直领先西方,至今依然如此。一.老子《道德经》“道”,即为巴门尼德Z绝对的存在、亚里士多德Z第一纯形式体。《列子》“天瑞”篇之“四太”说和亚里士多徳的“四因”说很接近。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即动力

2、因;“太初者,气Z始也”,即所为因;“太始者,形之始也”,即形式因;“太索者,质之始也”,即质料因。不过,我认为《列了》不是先秦时期Z作。《道德经》屮也有关于四个因的论述。道经•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冇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象:形式因,物:质料因,精:动丿J因,信:目的因。“德”,即为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具体事物之本质。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徳。《道徳经》对于具体事物的本质没有继续深入的研究。只有这句话指出具体事物受道

3、的支配,受其德的限定。庄子研究了很多具体事物的不同,然而,他的目的,不是要去研究这些具休事物的本质是什么,而是金图混淆事物之间的不同,而去达到万物大同,实现人和道的合一。这便有了宗教神秘色彩。《道德经》和《庄子》屮的其他问题。1•无知之无动不是无为。积极地认识,积极地提高知识水平,不仅是人存在所必需的有为,也是无为的前提。2.《道徳经》中还有一句话是有问题的。徳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旬话至今依然很流行,然而,这句话在认识逻辑上,却有大问题。“道生一”这个描述是错误的。载体和母体是不同的概念。载体,指的是基础、支配

4、体,不能在母体的层面上來理解载体。“道”是载体,不是母体,不能在母体的意思上来理解和描述“道”。这就是说,道和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是母体繁衍的那种,而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事物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样的母体繁衍关系,而是事物Z间的运动变化的结果。单独的一个主体存在自身无法产生新的主体存在。3.具体事物Z所以成为这个事物而不是其他,就是因为其内在的木质已经决定了,如果改变具体事物的形式或样子,那就不再是这个事物了,而成为其他。因此,庄子混淆具体事物的不同是有问题的,具体事物的存在,除了受道的支配,更取决于其具体木质之理。一.孔

5、子关于做人的研究孔了通过对人性的感受和观察,着眼于人性,提出人Z为人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真”和“礼”。真或直,乃人性的真实反应,七情六欲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存在的必需,而“礼”,乃为了避免和他人的冲突而对人的“真”性情发挥的节制,“真”和“礼”相结合才能让一个人正常的存在,孔子说,这样的人就是“仁”人。既然“仁”是让人能正常的存在的必需方式,根据“仁”,可以得到关于人的存在的各个主要方面的要求,即:仁义礼智信。再由此推导,可以产生关于社会和国家治理的“仁政”。这是孔子在哲学上的核心的贡献,是真正属于孔子的学术贡献。因此,孔子并非完全“述而不作”

6、。我认为,“仁”的确是一个人正常存在的条件。“真”相当于现在说的“自曲”,“礼”相当于道德、法律。“礼”在古代有浓厚的高低贵贱之等级区别,是占代社会的时代局限,孔了也无法摆脱那个时代局限。因此,把所谓的不平等的“礼教”全部算到孔子的头上,是不对的。在当下人类追求平等的时代,应该剔除不平等的等级观念。要认识到人性的普遍性和个性的复杂性。各人的性情、禀赋、善恶的先天成分不同,各人所处的各种环境也有不同,对于“(2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分析这个“不欲”是普遍的人性述是个性。如果是普遍的人性,这句话成立,如果是个性,则不成立。对于能做到仁的人,可以用仁,

7、对于不能做到仁的人,就应该警惕,要用法律以及其他公平的强制制度來约束他们。对于一个国家來说,首先应该设立公平的制度来约束所有人,再施行仁人的教化。仁是人之为人的基本条件,除此之外,人之存在,还应该重视认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才能实现谋生和更好的生存。任何符合道德法律的工作都值得尊重,没冇高低贵贱。对于一个能做到仁的君子而言,需要具备独立谋生的能力,先成小器来实现自主谋生,再去追求成大器,这才是对“君子不器”的正确的理解。孔子研究的核心只是怎么做人,这只是人类存在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老子、阴阳家、法家、墨家、周易、一直到程朱理学等,都是中国古代哲学

8、上的瑰宝,都值得现在去全面的借鉴或完善。二.惠施、公孙龙关于名实逻辑关系的研究/墨家产生了科学认识方法思维处理意识中的“名”,这些“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