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05956
大小:64.17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1-07
《试论公共领域中价值认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公共领域中价值认同摘要: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新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社会条件,使中国的价值论研究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面对多元化的社会发展潮流,人们在一系列问题上都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甚至形成相互对立的观点。然而,全球化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价值认同主体的共生时代,使得人们极有可能会形成共同认识。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进程的推进,中国公共领域也获得了空前发展和延伸,对公共领域中价值认同的研究必将成为中国学者开展价值问题研究以推动价值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关键词:公共领域;价值认同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2、003-1502(2013)01-0067-05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新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社会条件,使中国的价值论研究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面对多元化的社会发展潮流,人们在一系列问题上都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甚至形成相互对立的观点。然而,全球化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价值认同主体的共生时代,使得人们极有可能会形成共同认识。当今世界正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其特有的开放性、便利性、互动性以及资讯的丰富性和服务的多样性为公众提供了更加充分的信息,公共领域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表现其主体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重要领域,同时也逐渐成为
3、凸显人类社会价值认同问题的重要领域。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进程的推进,中国公共领域也获得了空前发展和延伸,对公共领域中价值认同的研究必将成为中国学者开展价值问题研究以推动价值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一、公共领域价值认同的基本内涵“公共领域概念代表着一种以公共利益为内容、以公众自由平等参与为形式、以理性商谈和理性批判为目的的社会交往空间。它是一个具有实体性、分析性和价值性存在的复合性范畴,它占据的是一个在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理论空间。”[1]作为促进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良性互动的一种动态机制,公共领域的存在,在国家与民众之间起到了承上
4、启下的作用。面对公共领域的兴起与发展,如何认识各种主体在全球交往的这一公共场域中的价值认同问题,怎样维护社会主义主导价值的主体地位,是当今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现实课题。(-)公共领域理论的创立与发展公共领域是当代政治哲学研究的一个前沿问题,也是当今社会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公共领域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由阿伦特建构、哈贝马斯进行全面探讨的演变过程。关于公共领域的概念,汉娜•阿伦特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她通过分析人的三种基本状态导出了私人领域、公共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区别,提出人类“行为”就是公共政治活动,其范围即公共领域,正式建构了公共
5、领域理论范式。阿伦特的开创性研究使“公共领域”这一概念进入人们的视域,并成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和独特的话语系统。阿伦特是公共领域一词的首创者,而哈贝马斯则对公共领域概念和理论内涵进行了系统探讨,是公共领域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公共领域概念是资产阶级在初期自由主义阶段的理想的民主范式的又一种表述。1989年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在美国问世,在书中,哈贝马斯进一步思考了公共领域如何与现代性接壤,并拓展了公共领域的研究空间和价值,全面探讨了公共领域理论。综合关于公共领域理论的诸多研究,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公共领域是以公共舆论为主要运作
6、工具、开放的公共批判空间,它是介于私人领域与公共权力领域之间的中间地带;公共领域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空间,并不是指某种特定的公共场所,而是作为所有公众都可以参与其中并可以自由表达和公开他们意见的公共活动领域,它既与公共权利互相合作,又通过对公共权力的批判、监督来体现公共理性精神。(二)公共领域价值认同的特征价值认同理论植根于西方“认同”理论。国外的社会学学者常把认同界定为“社会群体中的成员产生一致性的看法以及感情”。[2]公共领域是原则上对所有公民开放而形成的特殊场合。因此,公共领域中的价值认同具有其普遍意义上的含义,即“个体或社会共同体(民
7、族、国家等)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是人们对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表现为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3]公共领域价值认同的特征主要表现为:1.以相互交往为重要前提公共领域中的相互交往是产生公共领域价值认同的前提。认同与人的交往活动是密不可分的,而公共领域中共同体的成员间所发生的交往活动更是与价值认同密切相关。在阿伦特看来,公共领域意指一个共同的政治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共同体成员不是作为私人领域的成员,而是作为公共空间的成员参与政治讨论。公共领域建立的庞大而灵敏的交往空间,充分满足了共同体成员间的交往需求。
8、这种交往活动既不是私人之间的,也不是全社会性质的,这种公共领域内的交往活动所讨论和产生的价值问题,关注的既不单纯是私人领域中与个体相关的价值问题,也不纯粹是关系社会整体利益的价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