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观看苏荣造绿工程警示教育片有感范文2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观看苏荣造绿工程警示教育片有感范文2篇,欢迎阅读参考。观看苏荣造绿工程警示教育片有感1:谈及形象工程,大家并不陌生。单纯从字面意思来看,形象工程无所谓好与坏,甚至还偏向正面。形象工程若做得好,不单会树立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美好的形象,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和记忆,还有助于其经济社会发展。然而,现如今的一些政府形象工程却变了味道,成为了一种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面子工程"。在我看来,如今的形象工程虽说打着提升政府形象的旗号,实则却抹杀了政府形象,破坏了政府公信力,可谓百害而无一利。一些形象工程,因为政府工作中的不切实际、瞎指挥、劳民伤财甚至最终变成了烂
2、尾工程。事实上,形象工程之所以成了官场热衷的形式主义风气,主要原因还是领导干部存在错误的政绩观。对于许多领导干部而言,形象工程不仅只是惠民项目,更是地方或部门拉动GDP的一剂良方。但是一些领导干部执政水平有限,视野较窄,却又很想干出_些大事,搏出一个好政绩,于是就做出错误决策。除此之外,因为一些地方的"形象工程"做出了成绩,其他地方便拿来主义效仿,大搞特搞,最终没有得到显著成效,竟还落得个东施效颦的下场。因此,要想真正刹住各级领导干部大搞形象工程之风,就必须改变目前这种对上不对下的工作体制,严格监督和约束政府的权力,使官员在对上负责的同时也必
3、须对下担责。扩大民众的政治参与,拓宽参与渠道,提高民众参与政府政策和决策的水平和质量;建立权力对权力的制衡机制,同时加强社会和舆论对政府权力的外部监督;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树立法治权威,政府必须依法办事,权力的行使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形象工程虽好,但政府也不能只顾面子将工程的内涵抛之脑后。摒弃"面子观",变"不作为"为"作为",站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之上改革创新,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铁肩担道义"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创造让群众满意的政绩,真正打造为民服务的政府。观看苏荣造绿工程警示教育片有感2:类似苏荣这种劳民伤财
4、的决策行为有个雅观别致的称号叫"面子工程"或"形象工程",眼下这种面子工程多如牛毛,映入眼帘的到处是大广场、宽街道、高标准绿化与装饰,城镇标志性建筑一个比一个气派、豪华。在农村则叫”路边工程””有一年春天,苏北一个刚上任的县委书记说乡下公路两边杂草丛生,有碍观瞻,一声令下,全县出动数万劳力,每天在公路沿线"打扫卫生",路边的小沟铲得光溜溜的,路旁竖起了一块块写着"大干快上"的巨幅标语牌,一路豪迈,看是好看,可那是几十万元财力的代价,老百姓怨声载道,说这是驴粪蛋粪,外面光亮,里面是草渣子。多么绝妙的讽刺!诸如此类的面子工程,说白了,只是一些领导
5、干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而其中所谓政绩观念又是根本要素。现在一些领导干部走马上任伊始,就是要制造轰动效应,动辄是大手笔、超常规、跳跃式,在公路沿线,特别是国道边大兴〃面子工程〃,让南来北往的行人特别是上级领导干部观赏,留下美好的印象,以图官场升迁。于是你追我赶,竞相攀比,大手笔一个比一个气派,超常规一个比一个离谱,跳跃式一个比一个惊险,凭想当然决策,靠单相思拍板。面子工程之所以经久不衰,跟上级领导机关的官僚作风不无关系。有的领导深入基层只是蜻蜒点水,鲤鱼打花,小车一溜烟,群众不沾边,前呼后拥,走马看花,跑几处窗口,以点代面。而基层干部抓住领导
6、干部这个作风〃缝隙〃有空可钻,趁虚而入,用面子工程来糊弄领导,希图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这可是至关重要的政绩呀!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嫌贫爰富〃,下来视察往往是看好的,不看差的;爱听赞美之辞,不爱听牢骚、困难。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既然上面领导不批评,而且大加赞赏z下面的干部也就不惜举债迎合领导的口味了。面子工程大行其道跟现行干部选拔标准的偏颇也有一定的联系。有的地方选拔干部只看他会不会跟风,会不会按照领导的意图来事,至于这个干部在当地群众中真正的口碑则很少提及,因而冷落了那些埋头苦干、为老百姓谋福利的干部,倒是那些会张扬、会造势、会搞面子工
7、程的干部得到重用。要根绝面子工程,关键是要贯彻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的思想指导工作,不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奋发进取,扎实工作。要始终把群众的冷暖和经济的兴衰放在心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不是蝇营狗苟、患得患失于个人的进退升迁,用面子工程往脸上贴金包装。打掉个人主义的小算盘,面子工程就没了根基,没了〃图纸〃,就不会招摇过市,粉饰太平。同时上级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面子工程的监控,对脱离当地实际情况、打肿脸充胖子的项目,一定要严把审批立项关,严禁乱集资乱摊派,掐断了供血渠道,这些面子工程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了。再就是要正确选拔任用干部,提拔重用
8、干部不要看盖了多少高楼大厦,要看他对当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所作的综合贡献,看他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