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得阅读”反思《二泉映月》

由“三得阅读”反思《二泉映月》

ID:31183726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由“三得阅读”反思《二泉映月》_第1页
由“三得阅读”反思《二泉映月》_第2页
由“三得阅读”反思《二泉映月》_第3页
由“三得阅读”反思《二泉映月》_第4页
资源描述:

《由“三得阅读”反思《二泉映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由“三得阅读”反思《二泉映月》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五年级全体语文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教学内容为苏教版五下的一篇课文――《二泉映月》。回顾课堂,现整理如下:  教师播放《二泉映月》选段,学生欣赏。  师:这首曲子很长,这只是其中的一段,从中,你听出了什么?  生答:凄惨、悲伤、平和、愤恨、控诉等。  师:是啊,温柔、凄苦、愤恨、宁静、不安……种种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冲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课文有一个自然段介绍了这首曲子,能找出来吗?  生:第五自然段。  师:好,读读这个自然段,用曲线画出描写琴声的句子。  师:琴由心生,这琴声的变化,其实就是阿炳内心情怀的变化。再来读读这个

2、自然段,你能读懂阿炳的内心吗?  生:起初,琴声委婉连绵,这是阿炳在赞叹……怀念……思索……乐曲的高潮部分,表达了……抗争,抒发了……向往。乐曲在结束时,阿炳在表达内心的爱,他爱……,爱……。  师板书:怀念抗争爱。曲由心生,这“心”又由何而生呢?  生:这心是由他经历过的人和事而生的。  师:是啊,有人曾这样评价《二泉映月》――《二泉映月》,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夜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见其人――4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师板书:坎坷的一生,什么是坎坷?  师:那阿炳经历的是怎样坎坷的一生呢?大家来交流交流你查阅到的资料。  学生交流资料

3、,了解阿炳凄惨的身世、横溢的才情、过往的荒唐。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阿炳自双目失明后,好像一下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在所有的资料中,对于他卖艺度日生活的记载都是大片大片的空白。现在,就让我们展开想象,回到阿炳那卖艺度日的艰难岁月,将他经历的种种不幸写下来,填补这片空白。  师:在同学们的想象中,阿炳卖艺度日的生活一定是卑微的、不堪的,其实,阿炳从未卑躬屈膝过,他的背虽然因失明而佝偻着,但他的头总是微微昂起;他的衣服虽然是破旧的,但总是洗过、补过。所以,阿炳的每一曲吟唱都让人感受到一颗刚直顽强的心灵。正如文章第三自然段说的――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再读第五自然段中

4、描写《二泉映月》的文字。  师:阿炳还爱那什么呢?  生:爱那曾经的坎坷生活。  师:为什么?  生:经历了坎坷,才更懂得珍惜。  师:是啊,苦难是一种财富,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正是这样的坎坷生活,让阿炳的内心拥有如斯的情怀,让阿炳创作出了这享誉乐坛的《二泉映月》。4  无巧不成书,在这个反思的日子里,又有幸聆听了沈荣老师“三得阅读”的教学主张。“得意”、“得言”、“得法”,为我们指明了阅读教学应有的价值取向,笔者颇为赞同。反思《二泉映月》的教学,笔者不禁自问:我的学生“得意”了吗?“得言”了吗?“得法”了吗?  一、学生“得意”否?然也  沈荣老师说,“意”,是指文本的言

5、语内容。“得意”,笼统地说,是指读懂文本写了什么,也即理解词、句、段、篇的内容。  众所周知,《二泉映月》是一首享誉乐坛的二胡名曲,课文记叙了这首曲子的形成过程,课文第五自然段再现了曲子的丰富内涵。笔者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让学生感受《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由欣赏乐曲初步感知,到品读文中现成的文字描述,即课文第五自然段,知道曲由心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怀。这还只是蜻蜓点水的感知。曲由心生,那心又由何而生?如果不是那样坎坷的人生经历,能有这时而激烈时而隐忍的阿炳吗?能有这由委婉连绵到跌宕起伏、步步高昂,又回归舒缓、恬静的《二泉映月》吗?学生对阿炳坎坷经历的了解、想象、

6、交流、深入,慢慢还原了那个真实完满的阿炳,也真正走进了阿炳的内心,真正懂得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至此,已然“得意”。  二、学生“得言”否?非也  沈荣老师说,“言”,是指文本的言语形式。所谓“得言”,粗略地说,一是指理解文本是怎么表达的,二是指积累内化、模仿迁移文本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言语形式。对照自己的课堂,很遗憾,只注重了言语内容的理解,却忽视了言语的表达形式。4  回归文本,是否有让学生“得言”的着眼点呢?从字词上来看,“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三个词就是一个着眼点――比喻式的词语。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如恩重如山、冷若冰霜、风烛残年、挥汗如雨……若

7、以此为着眼点,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积累。从段的表达上看,第五自然段中“琴声”和“心声”交替出现的写法,也是一个着眼点。  三、学生“得法”否?似是而非也  沈荣老师说,“法”是学习方法。所谓“得法”,是指在“得意”过程中学习“得意”之法,在“得言”过程中学习“得言”之法。换句话说,就是在指导学生“学会”的同时还要指导他们“会学”。  反思本课教学,似乎有一处“得法”之所,即在学生交流了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后,笔者总结:“能在预习时查阅与课文相关的人或事的资料,可以让你的学习更深更广,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本课安排在第三单元,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