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线

有效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线

ID:31183722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有效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线_第1页
有效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线_第2页
有效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线_第3页
有效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线_第4页
资源描述:

《有效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有效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线  什么是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呢?钟启泉教授认为:“有效教学研究最终的衡量标准是‘学生成长’,而这种成长将不单单用成绩来作为衡量标准,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一句话,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进展、有收获、有提高。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指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的语文知识、审美情趣、人文素养等都获得了“提高”。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追求的基本目标。为此我们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深刻领会新课程理

2、念,正确把握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45分钟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对于显性的知识可以通过过程和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有效地自主建构。  在“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中,知识重在逻辑性,技能重在操作性。知识是可以言传的,而技能则需靠体验和感悟,因此,“知识与技能”4应作为两个维度来确立目标。而“情感

3、、态度和价值观”大多是属于隐性的,在很多学科的教学中,容易“贴标签”。但是,对于语文这一学科来说,恰恰是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的,隐含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也是语文学习的动因之一。当然相对于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绝不能急于求成,它是一个“长期目标”,只能融合、渗透在教学中。因此,对这些目标必须作出系统的规划,通过一课时或一阶段的教学,要达成什么样的初级目标和终极目标,要做到心中有底,有方法、有步骤地实施。  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目标定位必须遵循循序渐进性原则、实效性原则,目标定位必须要符合学生的水平和实际,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切不可起点太高,否则确立的目标就会流于形式

4、。在实现课程标准时,要深刻领会其实质,要进行系统科学地计划,在确立课时教学目标时,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把课程的所有目标都当成课时目标来确立,那样势必会出现课堂教学重形式而缺实效的结果。  二、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许多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问题探究活动时,只是把分组探究作为一种外壳,具体教学内容则是“越俎代庖”。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到分析论证、得出结论,都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展开,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教学时间上的浪费,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环节很少,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师预设的方案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每一步活动方式、活动内容、探究范围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这

5、样的教学实际上是用教师的“讲授探究”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探究”4。学生的自主建构缺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大打折扣。  要正确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教师应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充当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探索、讨论、交流,共同完成意义建构。在探究过程中,当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当学生设计的方案不合理时,教师要帮助他们修正不足;当学生交流讨论出现争执时,教师应及时地协调关系,鼓励他们更深入探讨;当学生无法正确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地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当学生不能完整地表述结论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补

6、充。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不应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追求实实在在的质量和效果。  三、活用教学模式,探究避免过度自由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各种教学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但也有其缺陷,每一种方法和模式能够发挥其最大作用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内容、学生水平、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所谓最好的方法和模式。教学过程中,过重地注重模式,机械地套用一种模式,往往会流于形式,处于被动僵化的局面。随着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中要使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建构多样化、最优化的课堂教学体系,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以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7、4  新课标实施以来,有些语文教师挖空心思地把学生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处心积虑地追求教学形式的新颖和多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意图培养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能力。特别是对问题的探究,许多教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现成的答案之外寻求新的尝试,甚至无所顾忌地迁移和延伸。学生积极发言固然是好事,但教师应适时加以纠正,如果一味地迁就、信马由缰、放任自流,就会出现答非所问等情况,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学生也顾此失彼,抓不住学习重点,造成教学有效性的缺失。所以我们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