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79955
大小:10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7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摘要:文章结合实际,从创设情境、概念形成、定理寻求、练习、学习评价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1―0154-0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即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提倡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建构性学习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就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展开探讨。 一、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
2、探究思维 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活泼好动,思维非常活跃,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教学中应抓住这一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击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 例如,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教学中,可以先讲述一个故事:从前,有人卖了一匹马值钱1500元,但买主后悔,认为这匹马根本不值这么多钱,要把马退还给卖主。可卖主提出新的条件:“既然你嫌贵,如果你能改买马蹄子上的钉子,我就把马白送给你,如何?”买主听后略加思索便问卖主怎个卖法。卖主讲:“每个马蹄子上有钉子6枚,第1枚只要你1/45分钱,第2枚要1/2分钱,第3枚要1分钱,依此类推,每一枚钉子的
3、钱数是它前一枚钉子钱数的2倍。”买主听后心动了,认为24枚钉子花不了几个钱。请同学们想一想,果真如此吗?学生的想法跟买主的想法一样,教师则点明大约要4万多元。此刻学生便会大吃一惊,同时,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 二、在概念的形成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 学生在未学习数学时就了解了有关数学的许多问题,但他们的这些认识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或不完整的。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寻求,让事实说话,进行认识的自我调节,顺利完成同化、顺应、平衡等心理过程,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 比如,在“集合”这个概念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说说平时看到的
4、、听到的、用到的与集合或集合有关的名称、术语(或情境)有哪些?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数集、解集、点集以及体育课中的“集合”一词。接着,给出一个关于我国湖泊信息(包括湖泊名称、所在地、水面面积、湖面海拔、蓄水量、湖水最深量、湖水性质)的图表,让学生看完后给我国湖泊分个类,目的是让他们明白集合与分类有关,明确了分类“标准”,集合也就确定了。最后,再让学生归纳刚才提到的这些对象的共同点,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得到集合的概念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做,学生认识的不仅仅是概念的本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探究的思维方法。 三、在定理(规律、法则)寻求中发展学生的
5、探究思维5 数学定理、规律、法则大都是数学家经过无数次判断、推理、证明得出的结论。在教学中,我们过去常采用由教师先讲定理,再证明定理的方法,这样做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现在我们提倡探究性教学,首先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探究――得出结论,最后由教师总结。 在“条件概率”一节的教学中,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在买奖券时,每个人中奖的概率是否相等呢?有的回答是,有的回答不是。对此,笔者并没有急着给出正确答案,而是给出了以下两个小问题:①3张奖券中只有1张能中奖,现分别由3名同学无放回的抽取,问最后一名同学中奖的概率是否比其他
6、同学小?②如果已经知道第一名同学没有中奖,那么最后一名同学中奖的概率是多少?根据古典概型的知识,经过计算讨论,学生很快就得出:在第①小题中,每个人中奖的概率都是一样的;在第②小题中,由于已经知道了第一名同学没有中奖,即“第一名同学没有中奖”这件事的发生,会影响事件“最后一名同学中奖”的发生,从而导致了他们中奖的概率不相等。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计算条件概率。 四、在练习中巩固学生的探究思维 在练习中适当采用探究式教学,组织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巩固他们的探究思维。 在刚学完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后
7、,笔者给出了一道这样的练习:已知:1≤a+b≤3且-1≤a-b≤1,求4a+2b的范围。几分钟后,笔者在教室巡视了一圈,发现很多同学是这样解的: 解法1:由于1≤a+b≤3(1) -1≤a-b≤1(2) (1)+(2)得0≤2a≤4,0≤a≤2(3) (1)+(2)×(-1)得0≤2b≤4,0≤b≤2(4)5 (3)×4+(4)×2得0≤4a+2b≤12 针对这种解法,笔者请全班同学讨论它的正误,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种解法是错误的,并纷纷列举出自己的正确解法.有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数形结合法。学生们在肯定上述3种正
8、确解法的同时,又对前面的解法1有些疑惑,解法1看上去似乎每一步都是合情合理的,但为什么又是错误的呢?于是笔者又发动全班同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